温馨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热点信息 返回上一页

公共卫生情报信息简报2024年第9期

热点追踪

 

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

2024-03-03    经济日报

 

随着科技发展,带着一部手机走天下,人们的生活愈发便捷。但也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拿着手机到处询问“网约车招手为何不停”“手机支付如何扫码”等。如今,数字化、智能化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老年人却因难以掌握数字化系统、智能终端的使用方法,不仅无法享受其带来的便捷,还在交通出行、旅游消费等方面遭遇不便,甚至有落入网络诈骗陷阱的风险。

为弥合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前不久,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保留使用现金、优化铁路购票功能、开设爱心通道和无障碍服务窗口等措施,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2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

破解“银发族”的“数字鸿沟”难题,是一场双向奔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让老年人跟上数字时代,需要加强宣传培训,耐心引导,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可通过社区传播等渠道,开展老年人数字化、智能化宣传培训活动,以耐心包容的心态鼓励老年群体学习数字技能。在车站、银行、商场等公共场所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操作的宣传推广,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同时,相关机构和部门也可适当出台一些标准化、系统化的“数字反哺”手册,以帮助老年人加快融入数字化生活步伐。

让老年人跟上数字时代,需在技术上改造升级,给老年人更多适应性关怀。加大老年人专用智能手机、电子设备、应用程序等产品的研发和更新,针对老年人特定困难和需求,聚焦购物、出行、就医等日常生活高频事项,推出更多适应其群体特征和生活习惯的产品和应用,把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等应急智能装置作为适老化改造的必选项目,切实改善老年人使用体验。

让老年人跟上数字时代,还需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上更加细致,建立完善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体系。各地管理机构应加强适老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保留“非数字化”的传统服务选项。针对生活缴费、看病就医、交通出行等服务事项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窗口并向基层延伸。同时,还应建立老年人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关爱活动和社会参与项目,让老年人在数字世界里更加从容、安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关注老年人需求,构建人性化、舒适温馨的适老环境,才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3/c14739-40187659.html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张文宏委员提出四点建议

2024-03-06    网易健康

 

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每年常态化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特别是对婴幼儿、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医疗负担。

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交了一份《关于缓解秋冬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难题,探索呼吸道疾病医防融合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的提案》。

在这份提案中,张文宏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并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但要真正从根本上破解这个难题,还需要在医防融合机制方面继续有突破性的创新,充分应用新技术,赋能基层的诊治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让老百姓有可以信赖的基层医疗体系,降低季节性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大医院资源挤兑、百姓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的窘境。

对此,张文宏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全面建设医防融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他看来,要对基层的医疗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维度的有组织的培训,着重于实战能力的提升,加强对疾病的全周期管理。同时,需要联合疾控中心、上级医疗机构,关注医防融合背景下的疾病管理的全面性、整体性,特别是针对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的高龄患者,如果在基层做好平时的疾病管理,对于患病基数大的疾病,还可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就能减少大医院常态化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应对压力。

二是切实提升基层医疗诊断技术与药物供应。

他认为,冬春季节各三甲医院求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很大因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能力不足,药物供应有限,感染的轻症患者不得不涌向大医院。因此,除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培训之外,还要着重切实提升诊断技术与药物供应等全方位的提升,“特别是要避免出现医生有能力但无有效药物供应、无诊断方法的窘境,不能让老百姓对基层医疗失去信心。”

三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技术、医疗体系诊断平台和药物配送的社区延伸,都可以通过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实现大医院精准诊治能力的延伸。

同时他还提到,要创新“互联网+医疗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线上问诊-居家诊断-在线处方-医保支付全流程管理,给予呼吸道流行季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足不出户的专业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

四是在部分条件成熟地区,建议率先探索呼吸道疾病医防融合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

“鼓励地方创新管理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特别是基层卫生体系比较完善、医防融合工作扎实、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比较发达的区域,率先建设以基层医疗体系为核心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从筛查-预防-急性疾病就诊-慢性病发现-社区医生签约-信息化对病人开启新的健康管理模式,规范慢性呼吸疾病管理流程,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提升防控效果。张文宏在提案中写到。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I12TK70514R9P4.html

 

 

刘梅林委员:呵护女性心血管健康

2024-03-08    科技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主任刘梅林提交了《关于促进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提案》。她呼吁,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促进女性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疾病早已成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但当刘梅林向很多人抛出“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得到的回复通常是“肿瘤”而非心血管疾病。这让她感觉到,让全社会关注女性心血管健康,依然任重道远。

时钟拨回到1999年,刘梅林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导师介绍的一项研究让她深刻认识到,早预防对心血管疾病防控而言意义重大。自此,刘梅林找到了职业发展方向。

回国后,她一方面投身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拯救大量患者;另一方面,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女性健康尤其是心血管健康的科普和公益活动中。

在国内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国际论坛——长城国际心脏病论坛上,刘梅林作为主要组织者开设的“女性健康论坛”多年从未间断。此后,健康领域的大型学术论坛基本都设置女性健康议题,关注女性心血管疾病在学界形成广泛共识。“这是心血管医护人员努力了十几年的结果。”刘梅林十分欣慰。

让女性心血管健康话题从学术论坛进入寻常百姓家、为更多人所知,是刘梅林的新目标。

在她看来,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和盲区。“比如,人们误认为心血管病患者以男性为主。实际上,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男性,且年龄越大,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刘梅林说。

“再比如,人们往往认为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和男性一致。而实际上,女性还面临一些特殊的危险因素,比如服用避孕药、妊娠、哺乳、绝经等。此外,情绪问题、免疫系统疾病也更容易导致女性心血管健康受到损害。”刘梅林表示。同时,由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多,掩盖了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漏诊。女性的治疗过程及患者依从性也与男性有所不同。因此,刘梅林强调,要重视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性别差异。

当今社会,女性专属消费品琳琅满目,而针对女性的临床研究和标准化防治策略却屈指可数。刘梅林呼吁,医学界应为女性设计更多专属临床研究方案,从源头厘清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制定更符合女性患者特征的治疗方案,为女性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女医生很多,但科室主任或领导岗位上的女性较少。这是因为女性普遍承担生育、照顾家庭的责任,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刘梅林说,“希望社会关注女性健康,多措并举解决女性后顾之忧,充分释放女性的聪明才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8/c14739-40191476.html

 

 

科研动向

 

喝咖啡能续命:咖啡因降低PCSK9,清除坏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2024-03-04    生物世界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Caffeine blocks SREBP2-induced hepatic PCSK9 expression to enhance LDLR-mediated cholesterol clearan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并证实咖啡因能够增加肝细胞内质网钙离子水平,从而阻断了 SREBP2 的激活,进而降低 PCSK9 表达水平,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

这一发现为咖啡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提供了一个潜在机制,也有助于开发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谢疾病的药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当其过量时会积存在动脉壁上,容易引起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

 PCSK9 基因表达的 PSCK9 蛋白,能够结合并降解肝脏细胞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从而升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因此,抑制 PCSK9 基因的表达或抑制 PCSK9 蛋白与 LDLR 的结合,就能降低 LDLc 水平,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目前已经有小分子药物、单抗类药物和siRNA药物,通过靶向 PCSK9 来实现降血脂,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也有研究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直接修改 PCSK9 基因以实现一劳永逸的预防心血管疾病。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摄入咖啡因与血液中 PCSK9 水平降低和肝脏细胞中 LDLR 水平增加有关。并在一组健康人类志愿者中验证了咖啡因对 PCSK9 的降低作用。

进一步机制研究显示,咖啡因增加了肝细胞内质网钙离子水平,从而阻断了 SREBP2 的激活,进而降低了 PCSK9 表达水平,增加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促进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

此外,研究团队还开发了几种咖啡因衍生物,能够更好地阻断 SREBP2、降低 PCSK9水平。

总的来说,该研究提供了咖啡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个潜在机制——咖啡因通过阻断SREBP2、降低 PCSK9水平,从而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

这项发现将咖啡这种广泛使用的饮品与胆固醇代谢结合了起来,也提示了我们,饮食对健康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得多。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开发的新型咖啡因衍生物,能够比咖啡因更好地降低血液中 PCSK9 水平,从而为开发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新药或营养品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SREBP2 与许多代谢疾病有关,例如糖尿病和脂肪肝,因此这项发现可能还具有其他深远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41281554905.html

 

 

Cell Host Microbe | 中山大学柳雁团队发现缓解高尿酸血症的潜在新策略

2024-03-04    生物探索

 

该研究揭示了马尿酸的增加是主要的微生物效应,通过拯救ABCG2的运输、丰度和功能,将马尿酸的产生与低UA联系起来,从而促进肠道UA排泄。

中山大学柳雁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 (IF 30.3)在线发表题为“Alistipes indistinctus-derived hippuric acid promotes intestinal urate excretion to alleviate hyperuricem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Alistipes indistinctus衍生的马尿酸可以促进肠道尿酸排泄,缓解高尿酸血症。该研究发现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Alistipes indistinctus的丰度和中心性都被耗尽了。综合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马尿酸是介导马刺草降尿酸作用的关键微生物效应因子。

从机制上说,A. indistinctus衍生的马尿酸增强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ATP结合盒亚家族γ成员2 (ABCG2)启动子的结合,从而促进肠道尿酸排泄。为了促进这种增强的排泄,马尿酸还以PDZ-结构域(PDZK1)依赖的方式促进ABCG2定位到刷状边界膜。这些发现表明,A. indistinctus和马尿酸促进肠道尿酸排泄,并为维持尿酸稳态的微生物-宿主串扰提供了新的见解。

高尿酸血症以尿酸(UA)的生成和排泄失衡为特征,已成为第二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除痛风外,高尿酸血症还与炎症性关节炎、肾脏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有关,对所有社会都构成重大威胁。尽管现有降糖药物的药理机制明确,但严重的副作用仍然是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确定安全有效的替代品有可能对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并减轻高尿酸血症和相关疾病的全球负担。

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正常尿毒症患者相比,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微生物群组成发生了改变,其特征是Coprococcus的丰度减少。同样,在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中,Prevotella, Dehalobacterium, RuminococcusLactobacillus 的水平也明显降低此外,UA升高的表型可通过高尿酸血症供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传播,而补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这两种众所周知的益生菌可有效降低小鼠的UA

然而,小鼠模型未能完全复制人类UA代谢和现有人类研究的横断面性质,并伴有一些合并症,但没有生物学验证排除了偶然的推断。因此,尽管新兴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但具体涉及的物种及其确切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揭示了马尿酸的增加是主要的微生物效应,通过拯救ABCG2的运输、丰度和功能,将马尿酸的产生与低UA联系起来,从而促进肠道UA排泄。从临床角度来看,该研究提出了针对高尿酸血症管理的肠道微生物群个体物种的可能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18e8156954b.html

 

 

睡着时为何大脑依然活跃?Nature论文揭示神经元在睡眠期间清除大脑废物

2024-03-04    生物世界

 

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睡眠小鼠的大脑,发现神经元通过协调地发出电信号来驱动清洁工作,从而在大脑中产生节律波,研究团队进一步确定了这些波推动了液体的运动。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Jonathan KipnisLi-Feng Jiang-Xie 等人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Neuronal dynamics direct cerebrospinal fluid perfusion and brain clearance 的研究论文。

这项最新研究显示,神经元在睡眠时帮助清除大脑中的废物,该研究证明了大脑神经网络能够同步单个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在脑组织间液中产生大幅度、有节奏和自延续的离子波,推动脑脊液通过密集的脑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清洗”脑组织。该研究也为宏观脑电波的功能引入了新的理论框架。

论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 Li-Feng Jiang-Xie 博士表示,这些神经元就像微型泵,同步的神经活动为脑内的液体流动和碎片清除提供动力,以这些发现为基础,我们可能延缓甚至预防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这些疾病中过多的废物,例如代谢废物和垃圾蛋白质,会在脑内积累并导致神经退行。

脑细胞协调思维、情感和身体运动,形成动态网络,对于记忆形成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但要完成这些高能量任务,脑细胞需要燃料。它们从饮食中摄入营养物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代谢废物。

大脑对这些代谢废物的处理至关重要,因为这些代谢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累积并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知道,睡眠是大脑启动清理过程的时间,以“冲走”清醒时间里积累的废物和毒素。然而,我们还不清楚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对于大脑如何进行自我清洁仍然知之甚少。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解析大脑自我清洁的过程,就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开发潜在疗法以加快大脑对废物的清除,防止其产生严重后果。

要想清洁密集的大脑组织并非易事,大脑周围的脑脊液进入并穿过错综复杂的细胞网,在流动过程中收集有毒废物。在离开大脑时,这些携带了废物的液体必须通过一个屏障,才能进入硬脑膜的淋巴管中——硬脑膜是颅骨下包裹大脑的外层组织。但是是什么推动液体进入、穿过和离开大脑的运动呢?

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睡眠小鼠的大脑,发现神经元通过协调地发出电信号来驱动清洁工作,从而在大脑中产生节律波,研究团队进一步确定了这些波推动了液体的运动。研究团队沉默了特定的大脑区域,以便这些区域的神经元无法产生节律波。没有这些波,新鲜的脑脊液无法流过沉默的大脑区域,被困的废物也无法离开大脑组织。

我们之所以需要睡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清洁大脑,如果我们能增强这个清洁过程,也许我们可以少睡一点儿并仍然保持健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每晚八小时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其他研究表明,遗传上睡眠较少的小鼠也可以拥有健康的大脑。这是否是因为它们能够更有效地清理大脑中的废物?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增强大脑的清洁能力来帮助失眠患者,使他们能够在更少的睡眠下健康生活?

脑电波模式在睡眠周期中不断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振幅更大的高脑电波以更大的力量移动流体。研究团队现在对理解为什么神经元在睡眠期间以不同的节奏发射波,以及大脑的哪些区域最容易积聚废物感兴趣。 Li-Feng Jiang-Xie 博士表示,我们认为大脑的清洁过程类似于洗盘子,就像你一开始用大的、缓慢的、有节奏的擦拭动作来清洁溅在盘子上的可溶性废物。然后你减少动作范围,并增加动作速度,以去除盘子上特别粘的食物废物。尽管手部运动的振幅和节奏各不相同,但首要目标是一致的:从盘子上去除不同类型的废物。也许大脑同样会根据废物的类型和数量调整其清洁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493815694a2.html

 

 

致命的异性:接触异性,即使是气味,也会增加死亡风险、加速衰老

2024-03-07    生物世界

 

我们的感官系统检测到的信息——所见、所听、所闻——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长期影响,甚至影响健康和衰老。

从简单的线虫,到高等哺乳动物,交配,亦或是异性的存在,都会缩短寿命。

近期发表的两项研究显示,异性之间的接触,甚至只是气味接触,都会导致增加死亡风险和衰老。

20229月,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Aging 发表了题为:Males induce premature demise of the opposite sex by multifaceted strategies(雄性通过多方面策略诱导异性过早死亡)的研究论文。

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式动物之一,它们的性别模式有些特殊,分为雄性和雌雄同体,因此既可以雌雄同体自己繁殖,也可以雄性与雌雄同体交配繁殖。

该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雄性线虫的信息素、精子和精液都会诱导雌雄同体线虫的过早死亡,还鉴定了介导这三种不同诱导策略的三组基因。该研究还发现,雄性线虫的存在,会降低雌雄同体线虫的长寿基因的效果。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比较了仅暴露于雄性线虫信息素的雌雄同体的转录组、与雄性交配的雌雄同体的转录组、与没有功能性精子但有精液的雄性交配的雌雄同体的转录组。

研究团队通过上述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雄性线虫的信息素、精子和精液都能够改变雌雄同体的应激反应和新陈代谢,从而通过多种方式诱导雌雄同体过早死亡,该研究还发现了三组基因分别介导了雄性的信息素、精子和精液对雌雄同体的作用。

雄性通过多种方式(信息素、精子、精液)导致雌雄同体过早死亡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雄性线虫的存在,会降低抑制的长寿基因对雌雄同体线虫的延长寿命的效果。

至于为何雌雄同体没有进化出关闭介导雄性诱导死亡的基因?

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可能性的解释,一是这些基因提供的好处超过了它们带来的最终伤害;二是这些基因的负选择可能很弱,因为秀丽隐杆线虫中雄性数量远小于雌雄同体,而且雌雄同体在繁殖后才会被雄性诱导死亡;三是这些基因可能对下一代有利。

2024228日,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xposure to female olfactory cues hastens reproductive ageing and increases mortality when mating in male m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从中年到老年(10个月至24个月大)的雄性小鼠,在接触雌性小鼠的气味后会表现出晚年生育能力下降,无论它们是否在生命早期与雌性交配。此外,接触雌性小鼠的气味还会增加雄性小鼠的死亡率。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接触雌性气味会影响雄性小鼠的生殖衰老和死亡率,这凸显了对配偶的感官知觉可能是哺乳动物生活史权衡的重要驱动因素。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例子,说明我们的感官系统检测到的信息——所见、所听、所闻——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长期影响,甚至影响健康和衰老。

10-26个月龄雄性小鼠在不同环境下的死亡率,接触雌性气味会显著增加雄性在第26个月时的死亡率

在生命早期与雌性交配和/或雌性气味的雄性小鼠的生殖衰老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类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不少研究发现,婚姻会降低人类的死亡风险。

20225月,JAMA 子刊 JAMA Network Open 上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在亚洲人中,与未婚人群相比,已婚人群的死亡风险显著降低有关,这在男性和65岁以上群体中尤为明显。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60e81583539.html

 

 

JAMA子刊:受教育水平越高,衰老越慢,寿命越长

2024-03-06    医诺维

 

由此看来,教育公平是十分重要的,缩小教育差距意味着缩小死亡率差距,为了减少死亡率的不平等,需要不断促进人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可以对所有国家的人口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发表了题为:Educational Mobility, Pace of Aging, and Lifespan Among Participant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的研究论文【1】。

研究显示,获得更高教育水平的人往往衰老得更慢,寿命更长。

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是一项正在进行的观察性研究,该研究始于1948年,目前跨越了三代人。该论文纳入了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3101名参与者,其中包括16522005年至2008年的后代队列和14492009年至2011年的第三代队列。

为了测量衰老的速度,研究团队应用了一种称为DunedinPACE表观遗传时钟的算法,根据DunedinPACE表观遗传时钟进行量化,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衰老速度越慢。

最后,研究团队探究了教育程度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参与者死亡风险更低。同样的,与衰老速度较慢的参与者相比,衰老速度较快的参与者的死亡风险更高。

总而言之,这项队列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寿命越长,衰老更慢,表明提高教育程度的干预措施可能会减缓生物学衰老的速度并延长寿命。

2024123日,挪威科技大学全球健康不平等研究中心(CHAIN)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公共卫生》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期刊发表题为:Effects of education on adult mortality: a glob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论文【2】。

研究表明,教育可以延长寿命,每多受一年教育,全因死亡风险就会下降1.9%。这种相关性非常强,无论年龄、性别、地点、社会和人口背景如何。研究团队发现,与不受教育相比,经过6年的小学教育后,死亡风险下降了13.1%,经过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死亡风险下降了24.5%,经过18年教育后,死亡风险下降了34.3%

2023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希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论文【3】。该研究分析了中国40/50/60/70后共1283774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发现受教育水平较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更高。

具体来说,在40后中,与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人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0%;在50后和70后中,这一数字为80%;而在60后中,这一数据为100%。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发挥的影响占比为37.5%,行为因素占比为13.9%,代谢因素占比为4.7%

此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死亡率。20218月,《柳叶刀》(Lancet)的一项研究表明【4】,父母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生存尤为重要,母亲每增加一年教育可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3.0%,父亲每增加一年教育可将这一风险降低1.6%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证实,受教育程度与全因死亡风险呈剂量依赖的负相关关系,不仅如此,受教育程度还会影响后代的生存率,其中母亲的教育水平更加重要。

事实上,教育的延寿效应并不难以解释。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意味着更全面的发展,更多的教育可以带来更好的就业和更高的收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健,因而更加健康长寿。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倾向于开发更多的社会和心理资源,这些资源同样有益于健康和寿命。

由此看来,教育公平是十分重要的,缩小教育差距意味着缩小死亡率差距,为了减少死亡率的不平等,需要不断促进人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可以对所有国家的人口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14a81605048.html

 

 

舆情信息

 

法国政府最新政令:禁止植物性食品使用肉类名称

2024-03-0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法国政府227日颁布最新政令,禁止任何人或企业用肉类名称来指代完全用植物蛋白(即素食肉)做成的食品。

法新社报道称,法国肉类行业长期抱怨称,诸如“素牛排”“素排骨”‘素火腿’等说法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困惑。法国国会2018年就投票通过了类似禁令,政府也在2022年发布过相关政令,但被该国最高行政法院叫停,理由是该措施过于模糊。

根据本次公布的修订政令,一些含有少量植物蛋白成分的肉类产品可以继续使用肉类名称。其他违反政令的个人将被处以最高1500欧元的罚款,企业将被处以最高7500欧元的罚款。该政令将在公布后3个月正式实施。政令规定一年时间作为过渡期,其间允许出售不符合规定的产品。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nOuvo483l

 

 

如何科学防范生活噪音?专家答疑

2024-03-04    新华网

 

33日是全国爱耳日。与工业、建筑施工噪声相比,社会生活中的噪音容易被忽视。生活噪音的来源有哪些?如何科学防范?日常怎样做到科学爱耳用耳?记者采访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相关专家。

“从物理学角度讲,噪音是一种紊乱、断续或统计上随机的声振荡,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钟诚介绍,生活噪音包括使用耳机音响等各种播放器、儿童玩具、打击乐器或在娱乐场所、庆祝活动中所产生的噪音。与其他噪音相比,该类噪音的损害特点是长期累积、渐进性加重,不仅损害人的听力,严重时还会刺激心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消化不良、失眠等问题。

专家指出,防范生活噪音,首先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人持续暴露于85分贝及以上噪音超过8小时就有可能发生永久性听力损伤。钟诚说,当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音环境时,要及时采取佩戴耳塞或耳罩等防护措施。在使用耳机时要合理控制声音大小和聆听时间,做到三个“60”,即不超过60分贝、不超过总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耳机使用时间达到60分钟后,建议至少休息30分钟再继续使用。

专家提醒,防范生活噪音还可以尝试在家中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数据显示,音量放大的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的声级可达6070分贝,电风扇为4270分贝。钟诚说,同类设备通常功率低则噪声小,在购买家电时可以货比三家。此外,家用电器尽量不要集中放在一个房间,除定期保养和除尘外,到使用年限后要及时更换。装修时多用软包装,如墙纸、厚棉布窗帘、地毯、布艺沙发等也可以起到隔音效果。

钟诚说,噪声性听力损失通常初期不易察觉,定期进行听力筛查有助于尽早发现听力损失,如感觉听力明显下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4/c14739-40188010.html

 

 

新研究证实周期性模拟禁食有益身体健康

2024-03-04    科技日报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牛玉存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营养评论》刊发综述文章,证实周期性模拟禁食能带来健康“红利”。

牛玉存介绍,周期性模拟禁食通俗来讲,就是在控制总热量的情况下,摄入满足基本身体营养需求的水和食物。建议摄取的食物数量少,以蔬菜水果为主,辅以适量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以清淡饮食为宜,避免高油高盐。

研究表明,只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坚持连续两天以上的模拟禁食,就可以改善身体代谢状况、延缓衰老过程,并降低多种疾病的患病概率。

根据研究,只需要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持续4天的模拟禁食,就可改变抗压力和寿命标志物,降低癌症发生率。研究发现周期性模拟禁食对机体健康寿命上的潜力丝毫不逊于其他禁食方案。

研究还显示,周期性模拟禁食能有效遏制机体脂肪含量、血糖、血脂、血压、胆固醇等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防范心血管疾病。同时,周期性模拟禁食与大多数肿瘤医疗方案联合应用可增强抗癌效果,减少相关药物及放化疗所致的毒性反应。

牛玉存表示,周期性模拟禁食作为一种替代禁食的饮食调整方案,在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均已显示出对机体健康和多种疾病的预防及辅助治疗的潜力,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健康调整饮食的膳食模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4/c14739-40187975.html

 

 

40赫兹声光刺激能减缓阿尔茨海默病

2024-03-04    科技日报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40赫兹的声音和光刺激能增强小鼠大脑清除废物的能力,特别是β淀粉样蛋白等有毒蛋白。这些蛋白会导致记忆和注意力问题。相关论文发表于22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小鼠大脑的横截面,显示神经元似乎释放出能更好清除毒素的分子。 图片来源:《自然》网站

此前研究显示,借助声音和闪烁灯光的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身上显出希望,但其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蔡立慧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始研究40赫兹声光的刺激能否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能力。他们让小鼠每天接受一小时的40赫兹闪烁灯光和声音刺激,结果显示,该方法降低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大脑内淀粉样蛋白的积累。

在最新研究中,蔡立慧等人在转基因小鼠身上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试图揭示该疗法的奥秘。这些转基因小鼠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淀粉样蛋白,记忆力也比普通小鼠差。研究发现,这些特殊的光和声音似乎增强了小鼠大脑的引流系统,即类淋巴系统的功能。

研究显示,当动物暴露在光线和声音中时,其脑内淀粉样蛋白含量会减少。但蔡立慧等人也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有更多脑脊液进入小鼠脑内,更多废液通过淋巴管排出大脑。原因似乎在于附近的血管脉动更大,有助推动类淋巴液体通过血管;也可能是因为有更多液体流入类淋巴系统。

研究小组还发现,中间神经元这种特定类型的脑细胞似乎通过释放名为血管活性肠肽的分子,增加了淋巴流。当研究小组用化学方法阻断这种分子产生时,声光疗法无法提高淀粉样蛋白的清除率。

罗切斯特大学的麦肯·内德哥德在《自然·医学》发表评论称,深入了解小鼠脑中的毒素清除机制有助于释放其治疗潜力。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pqzgnc3Vk

 

 

对视能传“红眼病”?没这么邪乎!

2024-03-05    北京青年报

 

近期,得“红眼病”的患者逐渐增多,而且往往出现一家人“整建制”被传染的情况。日前,“女子红眼病传染全家,连狗眼都红了”的话题登上了热搜榜,民间更是一直流传着“红眼病”看一眼就会被传染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病毒性感冒患者易中招

我们俗称的“红眼病”一般是指急性结膜炎,主要包括流行性角结膜炎、咽结膜热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这类急性结膜炎可由腺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因此,特别是季节交替、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当下,得过病毒性感冒的患者,更容易“自己传染自己”得“红眼病”,进而传染给家人。

“红眼病”会引起包括眼红、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灼烧感、流泪等不同眼部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炎症严重,可能对视力造成直接影响。

看一眼就“红眼”太离谱

“红眼病”是近4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其主要为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游泳池水、公共洗浴、使用公共物品等传播,更易在娱乐场所、学校、医院等集体场所引发流行,与患者生活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容易被传染。

不过,“红眼病”不会通过空气和呼吸道传播,所以因为看一眼“红眼病”患者就被传染,这是一个夸张的谣言。眼科医生在平时工作中会经常接诊大量的“红眼病”患者,但是被传染的几率很低。

做好这几点同住人能幸免

作为健康人,如果你周围有“红眼病”患者,尽量与其保持隔离,避免接触,尤其是避免接触与患者眼部接触过的物品。比如,家庭成员和患者使用的毛巾要分开摆放,不要放到一起;不能共用洗脸盆,建议用流水洗脸;不要躺在患者躺过的床铺上,尤其不要触碰患者用过的枕头和床单被褥,因为上面可能会残留患者眼部的分泌物和泪水。如果触碰了上述物品,要尽快用洗手液流水洗手或75%酒精等消毒液手部消毒。

平时尽量不用脏手触碰自己的眼部,如果想触碰自己的眼睛,触碰之前必须手部消毒或使用消毒棉签触碰眼部。如果不小心眼部接触了患者接触过的物品,或者去过公共泳池或浴池,发现其中有“红眼病”患者,可以先观察,或者在医生指导下预防用药。

总之,保持隔离、保持勤洗手、家里适当开窗通风、生活作息规律、放松心情、积极锻炼身体,是可以避免被传染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5/c14739-40188899.html

 

 

17-24岁为HPV首个感染高峰,疫苗接种越早越好

2024-03-06    网易健康

 

HPV是人乳头瘤病毒的简称,持续感染可引发宫颈癌。宫颈癌是全球妇女第四大常见癌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60.4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和34.2万死亡病例。

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乔友林指出,接种HPV疫苗是防控宫颈癌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式,尽早、及时接种HPV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绝大部分宫颈癌的发生。WHO建议,9-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应该作为首要接种对象。

越早接种,获得免疫效果越好

2020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中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种的目标,这也是全球194个国家首次共同承诺要消除一种癌症。2023年,为加快推进我国宫颈癌消除进程,积极履行国际承诺,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促进宫颈癌早筛早诊早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指出,中国围绕宫颈癌防治已经展开10多年的攻坚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仍存明显差异,宫颈癌防控还存在薄弱地区。乔友林强调,应重点推进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从疫苗保护效力而言,HPV疫苗在未发生过性暴露,或从未感染过HPV的女性人群中保护效果更佳;年龄越早接种,获得的免疫效果越好。调查显示,中国女性HPV感染率呈双峰” 分布,即在17-24岁时面临首个感染高峰,第二个高峰则在40-44岁之间。

适龄女性仍需定期筛查宫颈癌

近年来,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焦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防控,提出包括将HPV疫苗纳入规划免疫接种范围,探索更灵活的接种筹资方式等建议。

《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健康教育和接种HPV疫苗、筛查、治疗三级防控策略,并提出到2025年,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5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到2030年,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

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名誉主任魏丽惠教授指出,对适龄女性定期开展子宫颈癌筛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无论是否接种HPV疫苗,适龄女性均需定期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魏丽惠认为,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社会要树立起“全程干预,预防为主”的防控策略。“全社会对宫颈癌的防治意识不断提高,女性的健康素养、疾病意识都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要消除宫颈癌,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魏丽惠表示。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SJE2U3100388052.html

 

 

英媒:研究表明,人类的社交焦虑与肠道菌群有关

2024-03-0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社交焦虑与肠道菌群有关系。据英国《每日邮报》4日报道,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研究团队从6名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和6名正常人身上提取了12份粪便样本。然后,他们将其中的肠道微生物迁移到小鼠身上。实验开始10天后,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检查它们的系列功能,包括社交能力、焦虑、肠道功能、抑郁和恐惧。移入SAD患者菌群的小鼠表现出社交恐惧症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激素皮质酮水平也有所降低,皮质酮参与能量调节、免疫反应和应激反应。小鼠的免疫系统在菌群迁移后被破坏了,表明“肠脑轴”与炎症分子有关,后者可以从肠道迁移到大脑。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复杂联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抑郁、自闭症和其他大脑疾病至少可以部分通过解决肠道问题来进行治疗。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微生物群—肠道—脑轴”是找到改善焦虑症状新疗法的理想靶标,为人类研究疗法打开大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rYMmpA4OW

 

 

最新研究表明:日行万步可抵消久坐引发的健康风险

2024-03-07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根据悉尼大学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只要每天迈开腿,增加步数至大约 10,000 步,就会降低39%的死亡风险和21%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无论在一天剩余的时间里,有多长时间是坐着。

该研究通过腕戴式可穿戴设备,客观测量日常步数是否能抵消久坐所引发的健康风险的项目。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 72,174 名研究参与者(平均年龄 61 岁,其中58% 是女性)的数据,这些参与者需要在手腕上佩戴加速度计设备并保持7天, 加速度计所抓取的数据用于估计每日步数,以及静坐时间,即清醒时坐着或躺着的时间。

 通过观察,研究参与者的每日步数中位数为 6222 步。研究人员将每日 2200 步作为比较基准,这个基准值取自参与者中每日平均步数较少的人群,大约占比5%,以评估增加步数对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静坐时间的中位数为每日 10.6 小时,研究人员将日静坐时间超过 10.5 小时或以上,定义为久坐时间较长,少于 10.5 小时则被归类为久坐时间较短。

随后,研究小组通过住院数据和死亡记录,对参与者进行健康追踪。为尽量避免一些可能带来影响的因素,研究人员排除了健康状况不佳、体重过轻或在随访两年内发生过健康事件的参与者。 同时,也考虑了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吸烟状况、饮酒、饮食以及父母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病史等因素。

在平均 6.9 年的随访过程中,共发生了 1633 例死亡和 6190 例心血管疾病。考虑到其他潜在影响后,研究人员计算出抵消长时间久坐的每天最佳步数为 9000  10000 步,这可将死亡风险降低 39%,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 21%。每天步行 4000  4500 步,也可以获得50%的益处。

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兼研究员、悉尼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的马修·艾哈迈迪(Matthew Ahmadi 博士说:这项研究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即所有运动都很重要,人们可以并且应该尽快行动起来,尝试通过增加每日步数来抵消不可避免的久坐给健康带来的风险。

“步数计数是一种有形且易于理解的身体活动衡量标准,可以帮助普通人和健康专业人员准确监测身体活动。“查尔斯·珀金斯中心麦肯齐可穿戴设备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人员伊曼纽尔·斯塔马塔基斯(Emmanuel Stamatakis)教授表示,越来越多的基于设备测量的身体活动研究为公共健康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希望此项研究能为首次建立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提供必要的信息,当然,日常行走建议一定是指南中十分关键的部分。他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sXN02lwJ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