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热点信息 返回上一页

公共卫生情报信息简报2024年第15期

热点追踪

 

爱国卫生月活动开展

2024-04-19    人民日报

 

本报云南曲靖418日电 (记者杨彦帆)今年4月是第三十六个爱国卫生月,全国爱卫办开展了以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为主题的第三十六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18日在云南省曲靖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爱国卫生工作有关情况。

今年爱国卫生月主题为什么突出“健康体重”?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中超重肥胖较多,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对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针对当前我国超重肥胖人数增加,并且面临控制慢病发病率的紧迫任务,今年利用爱国卫生月集中宣传,希望以“健康体重”作为开展科普活动以及健康促进活动的一个切入点,让广大公众了解超重肥胖对健康的危害,让每个人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真正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近期,全国爱卫办举办了爱国卫生月现场的启动活动,各地也正在积极组织开展“万步有约 健康体重”“为体重减负等各类活动。通过义诊、体检、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推动健康生活进社区、进农村、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行动。

“云南省深化拓展爱国卫生工作成果,从环境卫生治理向社会健康管理迈进,接续实施‘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打造健康县城,爱国卫生工作实现由城乡环境整治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跨越。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许伟介绍,全省建成了11.7万座洗手台,勤洗手、讲卫生成为云南群众的良好习惯;16.2万多家餐馆、758个城区农贸市场达到规范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新改建城乡厕所219.2万座,补齐了厕所数量少、如厕难等短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6.77%,健康云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许伟说,在促进群众健康方面,云南全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投向基层,实施“管慢病”工程,“防”“治”“管”“康”综合施策,筑牢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防线,全省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至15.42%

“爱国卫生运动最早起源于环境整治、消除传染病,进入新时代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云南省积极探索,不仅发挥了爱国卫生运动在环境整治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围绕影响群众健康因素,特别是从生活方式干预入手,实施了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这是对新时代爱国卫生工作内涵进一步的丰富。”毛群安说。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2xN4uSEC

 

 

每天跑步的人和每天举铁的人,谁更有健康优势?最佳运动方式推荐

2024-04-21    网易健康

 

生活中很多人都坚持锻炼、健身的习惯,甚至有些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运动。但运动形式各不相同,有些人每天都会抽出1小时跑步、健步走等有氧运动;但也有人更喜欢健身房举铁、举哑铃等力量训练。

看似都在运动,但却有很大差别。那每天花1个小时跑步的人和花1个小时举铁的人,谁更有健康优势?

每天跑步的人和每天举铁的人,谁更有健康优势?

一、坚持跑步锻炼的人,心肺功能好

日常坚持跑步、健步走等有氧运动的人,在改善心肺功能、保持身材方面更有优势。

1. 保持身材:通过跑步等有氧运动,可以真正地燃烧体内较多的脂肪,不仅有利于减肥减脂,而且也不容易反弹,长期坚持可以保持一个苗条的身材。

2. 改善心肺:心肺功能是一个重要指标,很多人一运动就喘不上来气,这就是心肺功能不足的表现。经常坚持跑步等有氧运动,可以保持一个较好的心肺功能。

3. 情绪更好:跑步等有氧运动还可以减缓和消除紧张、激动、易怒、神经质等坏情绪。

二、坚持举铁健身的人,肌肉质量好

日常坚持举铁、举哑铃健身的人,在身体肌肉含量、肌肉质量、身材饱满程度上更有优势。

1. 肌肉更好:经常举铁、举哑铃健身的人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生长。通过不断地负重训练,你的肌肉会逐渐适应并突破自己的极限,从而不断增加肌肉大小、力量、质量。

2. 身材饱满:坚持举铁等力量训练的人,发达的肌肉不仅能使你的身体看起来更健康、更有型,还能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有助于燃烧更多的热量。

3. 骨密度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会逐渐下降,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而举铁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折等骨骼疾病。此外,还能强化关节,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减缓身体老化速度。

研究发现:这样运动才健康益处才最大

以往的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健康、有助于减脂,而力量训练可以改善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谁更有健康优势?虽然没有一个绝对的评判标准,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二者结合,对健康益处才更大!

20242月,《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中,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则能降低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和体脂。而仅仅进行力量训练,并不能获益。 

这项实验有406人参与,每周运动3次,每次60分钟,94%的人完成了实验。

研究发现:在1小时的运动中,用一半时间进行跑步等有氧运动,一半时间进行举哑铃等力量训练,这样不需额外的运动时间,能够降低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心血管风险。进行有氧训练者,心肺耐力大多得以改善,而肌肉力量在力量训练者中得以改善。

这项研究也提示大家,日常喜欢跑步锻炼的人可以适当加入力量训练,而钟爱举哑铃等力量健身的人,可以适当加入有氧运动。

40岁后最佳运动方式出炉,很多人都锻炼错了!

40岁以后由于身体的机能下降,运动也会和20岁、30岁的人有所不同。那最适合年龄40岁以上的人运动方式是什么?

20238月,《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这项研究为40岁以上人群运动方式提供了指导。这项研究纳入了50万成年人,参与者平均年龄46岁,找出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选择最适合的运动方式。 

研究发现,40岁后如果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度至高强度有氧运动可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除了有氧运动,肌肉力量训练也是40岁以上人群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每周进行两次肌肉力量训练,能够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

40岁后最佳有氧运动】

1. 快走、慢跑和骑自行车:这些运动简单易行,可调整为适合个人水平的强度。可以选择在户外进行,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提升心肺功能。

2. 游泳和跳绳:这些低冲击性的有氧运动对关节负担较小,同时能够锻炼全身肌肉,提高心血管耐力。

3. 舞蹈类运动:如广场舞,适合喜欢跳舞的人群,可以选择有氧舞蹈课程,享受音乐的同时提升心肺功能和协调能力。

40岁后最佳肌肉训练】

1. 自体重训练:使用身体自重进行深蹲、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训练,可以在家中或健身房进行,锻炼核心力量和肌肉力量。

2. 弹力带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可选择调整不同强度和部位的练习,适合40+人群的特定需求。

3. 健身器械训练:可在健身房或健身工作室使用器械进行肌肉力量训练,由专业教练指导,确保正确姿势和安全性。 

最后,总结三句话:

1. 要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

2. 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要一起结合起来,不能偏废;

3. 根据年龄选对合适的运动,避免运动过程中受伤。

摘引网址: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AF9Q1I052583KJ.html

 

平均降价48% 全国胰岛素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

2024-04-23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医保局近期组织全国各省份开展胰岛素集采协议期满后接续采购,并于今天(23日)在上海开标。

本次接续采购全国共有35000多家医疗机构参加,填报胰岛素需求量超过2.4亿支,涵盖临床常用的二代和三代胰岛素。

202111月,国家组织胰岛素集中采购首次将生物药纳入集采范围,中选产品平均降价48%,我国胰岛素价格从全球价格高地降至全球较低水平。

中选结果执行2年来,实际采购量超过协议采购量的2倍。与集采前相比,疗效和安全性更好的三代胰岛素使用量占比从58%提升至70%,向欧洲国家的用药结构趋近。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VMLOJQlHI

 

又到过敏季,氯雷他定冲上热搜,你用对了吗?

2024-04-23    网易健康

 

现在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好时节,但很多人却饱受“过敏”的折磨。氯雷他定作为皮肤科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之一,冲上了微博热搜。

那么,关于氯雷他定的用药知识你都掌握了吗?这些注意事项是否都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盘一盘。

为什么皮肤过敏在春季频发?

春季容易发生过敏性疾病,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温回升,紫外线强度升高,皮肤受到的刺激相应增加。

再加上春季空气中花粉、微生物、粉尘等浓度升高,皮肤过敏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以面颈部皮肤暴露部位最常见,表现形式为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等。

氯雷他定属于组胺H1受体拮抗剂,作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药物相比,其选择性地拮抗外周神经H1受体,脂溶性较低,不易穿过血脑屏障,减少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降低了引起嗜睡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的风险。

适应证

氯雷他定主要用于缓解因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痒都能用氯雷他定治疗,对于那些非组胺途径引起的瘙痒,比如银屑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天疱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慢性肾病、肝病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抗组胺药物的效果通常不佳。

服用时间及用法用量

氯雷他定的作用机制使其不会产生明显的嗜睡效果,因此,可以在白天服用。但对于有特定工作需求(如驾驶或操作机械)的人群,应考虑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避免可能的困倦感影响工作。

效果不好,增加剂量,还是增加药物种类?

能够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化学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如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过敏反应仍可发生。

所以当使用一种抗过敏药无效时,可以考虑换用或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种抗过敏药。

欧洲共识中主要强调常规剂量,在效果不佳时,可以加倍。在我国临床医师往往更倾向于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组胺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1]建议:

通常首先按照常规剂量用药,如果常规剂量治疗1~2周后效果不佳,可考虑更换其他品类,或两种不同的抗组胺药按常规剂量联合使用,必要时可以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

或者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第二代抗组胺药加量至2~4倍剂量,有效后逐渐减量维持。

需注意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

氯雷他定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依赖于肝药酶CYP3A4,这意味着其他能够影响或抑制这种酶活性的药物或食物都可能影响氯雷他定在体内的浓度和效果。

肝药酶抑制剂,如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西咪替丁和茶碱等,能够降低肝药酶的活性,从而导致氯雷他定在血浆中的浓度升高,造成氯雷他定在体内的过度蓄积,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此外,部分柑橘类水果,如柚子、西柚、酸橙和青柠檬,含有呋喃香豆素。这种物质能够抑制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减慢,从而造成药物蓄积。当这些药物与氯雷他定一同摄入时,其作用可能会成倍增强,而副作用也会相应增加。

有症状才服药,症状减轻就停药吗?

部分患者按需治疗,仅仅在出现症状时才服药,症状减轻就停药,这样会导致症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症状不但得不到控制,反而还加重病情,相当于无效治疗。

可提前规律用药。特别是对于那些知道自己对特定过敏原(如某些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过敏的人,可以在过敏季节开始前或在接触过敏原之前采取预防性用药。

坚持用药、逐步减量。特别是对于慢性过敏、反复发作的患者,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对于荨麻疹患者,《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达标治疗专家共识(2023)》[2]建议:尽早开始治疗,快速完全控制症状,足疗程维持治疗,达一定时间后逐渐减停药物,直至疾病完全缓解。

完全控制症状后,至少维持治疗3-6个月才可开始逐渐减量。而减量药物方面,共识推荐每月减一次,观察减量后药物是否仍能有效控制,减量间隔一般是血药浓度达到稳定至少需要2-3周。

四类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标准,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应用于妊娠期的抗组胺药被动物和人类试验证明对胎儿是绝对安全的。氯雷他定在FDA的药物分类中属于B类,可以在权衡风险后使用。

老年人

一代抗组胺药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受体选择特异性较差,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老年人容易发生摔倒风险,加之其抗胆碱作用会加重老年人容易出现的青光眼、排尿困难、便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因此,指南多推荐首选二代抗组胺药。老年患者长期应用氯雷他定时,需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3,4]

尽管部分第1H1抗组胺药一直被应用于临床,但因其在儿童中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点均未充分研究,因此,用于儿童群体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且易透过血脑屏障和对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对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会造成损害,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

指南中推荐首选二代抗组胺药中儿童合适的剂型,如口服液、滴剂、干混悬剂等。药品说明书显示,氯雷他定片可用于2岁以上儿童。

小于1岁的儿童,药品说明书无相关推荐。指南中指出有研究显示,大于6个月幼儿氯雷他定是安全的,小于6个月婴儿则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肝肾功能异常人群

氯雷他定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受损时应减低剂量,推荐半剂量每天服用或全剂量隔天服用;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肾脏功能适当调整剂量。

摘引网址: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FV68UR0514AD1K.html

 

 

科研动向

 

《自然》:天热没食欲,这套神经通路全责!

2024-04-21    奇点糕

 

研究表明伸长细胞介导了急性热暴露下的防御性代谢反应,将谷氨酸能突触子集与VEGFA的定向释放联系起来,调节食欲相关神经元,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量。

在近日的《自然》杂志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的学者们首次描述了热暴露下的进食神经信号通路。

急性热暴露可以激活第三脑室的伸长细胞,通过释放信号分子来实现数小时的食欲抑制。而除了热暴露,化学方法同样可以激活伸长细胞相关的食欲调控,这就为开发减肥或厌食症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利用小鼠模型,依次测量了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暴露于25℃(一般温度)和40℃(高温)环境1小时后的食物摄入量。结果显示,经历过高温的小鼠24小时内食物摄入量显著减少,运动模式和体重也受到影响。结合其他表现,研究人员认为,热暴露下减少食物消耗是热防御行为的组成部分,应该受到神经系统温度调节中心和进食调节中心的共同调节。

桥臂旁核是温度传感的主要神经元结构域。热暴露下,不仅小鼠桥臂旁核的cFOS表达增加,研究人员还在伸长细胞中发现了cFOS信号增加。

伸长细胞是一种分布在第三脑室和侧脑室壁上的特殊神经胶质细胞,在维护血脑屏障和调节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发现,伸长细胞可以对桥臂旁核的兴奋性信号做出反应,可能是桥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一部分。桥臂旁核神经元可以释放谷氨酸,伸长细胞对谷氨酸能输入产生反应,可能通过这种反应参与生理过程。

通过对伸长细胞进行单细胞RNA测序,研究人员发现了几种在伸长细胞中优先表达的神经肽和信号蛋白。其中热暴露诱导伸长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升高。但是,研究人员在小鼠脑脊液中并没有发现VEGFA水平升高,VEGFA沿着伸长细胞在弓状核区流动,调节神经活动。

研究人员利用小干扰RNA敲低伸长细胞中的VEGFA表达,测试VEGFA对小鼠食欲的影响。在一般温度下,VEGFA水平降低不会对小鼠的食物摄入或体重产生影响,而在40℃环境中,VEGFA水平降低可以减弱热暴露导致的食物摄入量减少。抑制伸长细胞兴奋性同样可以抑制VEGFA释放,从而减弱热暴露导致的食欲问题。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热暴露诱导的桥臂旁核-伸长细胞通路进行了验证。抑制桥臂旁核神经元的神经递质释放,可以使热暴露下伸长细胞的cFOS表达显著降低,表明伸长细胞的激活依赖于桥臂旁核的热敏信号。

总之,研究表明伸长细胞介导了急性热暴露下的防御性代谢反应,将谷氨酸能突触子集与VEGFA的定向释放联系起来,调节食欲相关神经元,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量。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8ff82209149.html

 

 

《自然》:把癌细胞变回正常细胞!一种全新的抗癌理念诞生

 2024-04-21    奇点糕

 

Roberts团队认为,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合成致机制,这种抗癌思路不杀死靶细胞,而是通过恢复癌细胞的转录组状态,将癌细胞正常化。

近日,由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Charles W. M. Roberts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Eric S. Fischer领衔的研究团队[1],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

他们在一种罕见癌症——横纹肌样瘤中发现,导致癌症发生的抑癌蛋白发生失活变异之后,如果再让一个关键的蛋白失活,竟然可以恢复癌细胞的分化,逆转癌细胞表型,让癌细胞恢复到正常状态。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这一发现表明,让癌细胞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是杀死癌细胞,或许也是一种可行的抗癌疗法。

作为一名儿科肿瘤学家,Roberts研究的横纹肌样瘤就是研究抑癌蛋白失活癌症的最佳对象。因为抑癌蛋白SMARCB1缺失,是横纹肌样瘤唯一确定的驱动因素。

如果能以横纹肌样瘤为突破口,找到抑癌蛋白缺失癌症的弱点,或许就能给所有抑癌蛋白缺失驱动的癌症,打造一个寻找潜在治疗药物的范式。

Roberts的研究思路倒是很好理解:既然横纹肌样瘤的抑癌蛋白SMARCB1缺失了,那就看看再缺失哪个蛋白会导致癌细胞崩溃。大家肯定已经发现了,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合成致死原理。

于是,借助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Roberts团队开始了全基因组级别的筛选,结果还真找到了,这个关键蛋白就是DCAF5。通过反复验证之后,他们发现,在SMARCB1蛋白缺失的情况下,DCAF5成为癌细胞存活的必要条件。

那这个DCAF5蛋白又是什么来头呢?

实际上,围绕DCAF5蛋白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它可以与一种E3泛素化酶复合物的关键组分相互作用,从而促进蛋白酶体引导的蛋白质降解。简单来说,DCAF5是调节蛋白降解的。

既然在SMARCB1蛋白缺失的情况下,DCAF5的缺失会导致癌细胞的消亡,那DCAF5的存在肯定帮助癌细胞消除了一些对癌细胞不利的蛋白。

Roberts团队将目光投在了SWI/SNF复合物(一种染色质重塑复合物,负责调控基因表达)上。实际上,SMARCB1就是SWI/SNF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SMARCB1的缺失会导致SWI/SNF复合物发生不完全组装。

他们推测,在SMARCB1缺失的情况下,DCAF5会促进不完整的SWI/SNF复合物降解;而在DCAF5缺失的情况下,不完整的SWI/SNF复合物会积累,这可能会干扰关键基因的转录,进而对癌细胞产生毒性。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Roberts团队通过检测DCAF5缺失的情况下,SWI/SNF复合物亚基及缺失SMARCB1的不完整SWI/SNF复合物水平,证实DCAF5的缺失确实会导致缺失SMARCB1的不完整SWI/SNF复合物水平缺失升高,而DCAF5的存在有相反的作用。

不难看出,在SMARCB1失活的情况下,DCAF5确实在调节不完整SWI/SNF复合物的水平。而且后续的实验还证实,DCAF5是直接促进了SWI/SNF亚基的泛素化和降解。

接下来的问题是,SMARCB1失活后,不完整的SWI/SNF复合物为啥对癌细胞有害呢?既然SWI/SNF复合物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那就得从基因表达的变化入手解决上述问题。

Roberts团队发现,虽然没有SMARCB1SWI/SNF复合物不完整了,但是它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基因的表达;而DCAF5的存在让SWI/SNF复合物彻底丧失了调节基因表达的功能,于是癌症就发生。

有意思的是,Roberts和他的同事发现,DCAF5缺失介导的抗癌活性,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SWI/SNF复合物的功能,通过调节癌细胞的转录组,打通癌细胞的分化通路,最终将癌细胞逆转为正常状态。

很显然,一种针对抑癌蛋白失活驱动癌症的新治疗思路诞生了。

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抑制体内一个正常蛋白的活性,有毒副作用吗?

Roberts团队构建了胚系Dcaf5基因缺失小鼠,至少在12周龄内与同窝对照小鼠没有区别。初步看来,在SMARCB1失活的癌症中,抑制DCAF5的活性可能是可行的。

总的来说,Roberts团队认为,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合成致机制,这种抗癌思路不杀死靶细胞,而是通过恢复癌细胞的转录组状态,将癌细胞正常化。

无论如何,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为抑癌基因失活驱动的癌症的治疗,打开一扇窗。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314822220a4.html

 

 

大规模研究发现,感染过新冠的人,即使是轻症,康复后过敏风险明显增加

2024-04-23    生物世界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项利用韩国、日本和英国的跨国数据库(共包括2200多万名参与者)为SARS-CoV-2感染与之后的过敏性疾病结局之间的关联提供全面证据的研究。

最近,过敏药氯雷他定冲上热搜,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繁花盛开带来的花粉以及杨絮、柳絮等过敏原的集中出现。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新冠感染与长期过敏风险增加有关。

2019年底出现了SARS-CoV-2导致了COVID-19大流行,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数十亿人次感染,并导致了超过700万人死亡。此外,近一半的感染者在康复后可能还会出现延迟或慢性发病,这被称为新冠急性后后遗症(PASC),也被称为长期新冠(Long COVID)。

有研究显示,感染新冠后,免疫系统遭受破坏,这可能会导致身体的过敏,但我们对新冠后长期过敏结局知之甚少。据统计,约45%的新冠感染者经历过后遗症,因此,迫切需要对感染新冠后过敏性疾病负担进行精确调查,为后新冠时代的患者护理策略提供指导。

近日,韩国庆熙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Incident allergic diseases in post-COVID-19 condition: multinational cohort studies from South Korea, Japan and the UK 的研究论文。

这项大规模、跨种族研究表明,SARS-CoV-2感染与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长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随时间的推移,这种风险会下降,在整个随访期间(≥6个月)持续存在。该研究还显示,新冠后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与种族无关,新冠严重程度越高,之后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就越高,至少接种两剂新冠疫苗能够将之后过敏性疾病的风险降至未感染者的水平,这表明了接种疫苗可能是预防新冠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跨国、大规模和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了SARS-CoV-2感染后的长期过敏后遗症,并与包括未感染个体在内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由于种族被认为是发生新冠后遗症的新的危险因素,因此,研究团队使用韩国、日本和英国的多国队列研究构建了由2200多万参与者组成的跨种族队列。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新冠后过敏性疾病的风险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以及新冠疫苗接种是否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在调整了所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已知变量后,研究团队发现,感染SARS-CoV-2的人比未感染的人出现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增加20%。感染者后续出现哮喘的风险增加125%,过敏性鼻炎的风险增加25%。无论感染的是新冠病毒原始株还是德尔塔变异株,这种过敏性疾病风险的增加是一致的。此外,虽然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在感染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在整个随访期间(≥6个月)持续存在。这种风险下降程度在不同国家的人群不同。

该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感染SARS-CoV-2的中度至重症者与总体过敏风险增加50%相关,而轻症感染者的总体过敏风险增加14%。该研究还显示,接种两剂及以上新冠疫苗者的总体过敏风险不再显著高于未感染者。而患有共病、饮酒、体重指数、运动情况与总体过敏没有显著相关性。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项利用韩国、日本和英国的跨国数据库(共包括2200多万名参与者)为SARS-CoV-2感染与之后的过敏性疾病结局之间的关联提供全面证据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SARS-CoV-2感染与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长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这些过敏性疾病风险会随感染后的时间而降低,但会持续存在,降低强度因不同国家人群而异。这些发现在三个国家的人群中是一致的,表明了新冠后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与种族无关。该研究还发现,新冠严重程度越高,之后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就越高。而至少接种两剂新冠疫苗能够将之后过敏性疾病的风险降至未感染者的水平,这表明了接种疫苗可能是预防新冠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0238225104f.html

 

 

Cell:新研究表明感染过猴痘病毒的猕猴可预防猴痘病毒再次感染

2024-04-22    生物谷原创 

 

研究团队在一只患有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外)的雌性猕猴的皮肤、子宫颈、子宫和卵巢周围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检测到了猴痘病毒。

一项最新的研究增强了人们对猴痘病毒(现称mpox病毒)疫苗研发的信心,它有望有效预防人类感染该病毒后引发的疾病。此项研究在塔夫茨大学卡明斯兽医学院Amanda J. Martinot教授实验室开展,聚焦于猴痘病毒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活动,以提升公众认知,即女性可能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pox infection protects against re-challenge in rhesus macaques”。论文通讯作者为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病毒学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Dan Barouch博士。

Martinot 博士说,病理学解读是我科研工作的核心,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专业实践中。Barouch博士主导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致力于药物效果研究,旨在验证疫苗的有效性。

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策略,即探讨自然感染疾病后能否保护个体免受同类疾病的二次感染。Martinot教授指出,如果自然感染能够防止重复感染的发生,这便意味着疫苗或许同样可以防范此类疾病。她的团队在寨卡病毒(一种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可导致出生缺陷)和COVID-19的研究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利用猕猴模型深入探究疾病发病机理及疫苗的保护潜能。鉴于猕猴与人类共享约93%的基因序列,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它们为理解人类对抗感染和疫苗免疫反应提供了宝贵信息。

20222023年全球范围内暴发的猴痘疫情中,共有110个国家报告了约80000例病例,其中美国就有约30000例,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提示,猴痘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和皮肤接触途径传播。

在新研究中,科研人员为18只成年猕猴接种了猴痘病毒,并在接种后两周和四周评估了它们的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Martinot教授透露:我们的研究表明,先前曾感染过猴痘病毒的动物在随后的感染中获得了保护。这意味着一旦我们研发出猴痘病毒疫苗,极有可能阻止人类感染后发病。

像天花病毒一样,猴痘病毒会攻击人体,造成皮肤损伤。作为最初研究的一部分,Martinot博士评估了第一次感染或第二次感染是否会导致典型的皮肤病变。

她说,“感染过一次的猕猴确实出现了皮肤损伤。我们注意到,这些动物还出现了其他几种以前未在人身上描述过的病变,所以这也是我正在努力试图了解的事情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初次感染的猕猴在二次感染时并未表现出典型痘疹病变,这与它们对猴痘病毒强烈的免疫响应相关。

Martinot博士解释,由于猴痘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使得这种疾病甫一出现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猴痘疫情已趋于平稳,但她对未来充满乐观,认为现有疫苗能有效应对猴痘病毒的威胁:大家应当减少对猴痘的恐慌,因为我们掌握着工具,知晓如何研发疫苗来保护高危人群或可能接触到此病毒的人。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的资料,目前有两种疫苗可用于预防猴痘。JYNNEOS 已被批准用于预防猴痘和天花,是美国使用的主要疫苗。ACAM2000 已被批准用于天花免疫接种,并可根据扩大使用协议用于预防猴痘。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在一只患有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外)的雌性猕猴的皮肤、子宫颈、子宫和卵巢周围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检测到了猴痘病毒。这一发现表明,如果女性怀孕或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可能会更高。Martinot博士认为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猴痘研究项目中,论文的第一作者Josh Hall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组织染色方案,并进行图像分析,以便识别哪些生殖道细胞类型受到了猴痘病毒感染。他表示:在雌性生殖道中发现猴痘病变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尽管猴痘病毒在男性中更常见,但同样能在女性中传播。我们认为这个发现足以引起重视,有助于动物研究人员和医生加深对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Jingyi (Jenny) Li负责猴痘研究中的组织修剪、染色和组织病理学分析。Li说,对女性生殖道猴痘病变的描述很有限,对人类患者的这些病变进行评估既困难又具有侵入性。猕猴是一种有用的模型,因为它的生殖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这份病例报告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殖道中的猴痘病变,并提高人类患者对潜在类似病变的认识。

Claire Lyons博士在Martinot实验室为涉及猴痘、COVID-19 和结核病的项目分析病理样本。在猴痘研究中,Lyons博士确保所有需要的染色都已进行,玻片也已被扫描,并协助学生撰写描述和分析玻片,寻找表明猴痘病毒在组织中出现的炎性细胞。

Lyons博士说,除了子宫颈外表面外,还没有任何针对人类女性的研究显示生殖道中存在猴痘病毒。这项研究让人们注意到了这种病毒在子宫外传播的可能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病,可以通过腹部扩散。猴痘病毒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病变附着的组织。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9b2822492d6.html

 

 

PNAS:施一公团队揭示特定电磁辐射的调制频率对睡眠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2024-04-23    生物谷原创

 

这一系列研究结果为揭示动物对特定电磁辐射的生物感知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评估电磁辐射对生物体健康影响时,应当全面考虑辐射的各种参数特征。

环境中的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MR),尤其是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最近有报道称,暴露于由 100 Hz方波脉冲调制的占空比(duty cycle)为 1/82.4 GHz电磁辐射中会明显提高小鼠的清醒(wakefulness)程度。

然而,关于电磁辐射影响清醒状态的具体机制,仍有几项核心问题悬而未决:调制频率的选择是否关键?方波脉冲的陡峭边缘是否是引发睡眠/清醒转换的主要因素?除了2.4 GHz之外的载波频率是否同样能引起睡眠/清醒状态的转变?占空比参数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清华大学和西湖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了睡眠/清醒改变与电磁辐射调制频率、载波频率和调制模式的关系,从而解答了这些问题。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41日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mpact of specific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n wakefulness in mice”。论文通讯作者为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

研究团队发现,1000 Hz的调制频率同样能引发类似的清醒度增强效果,而10 Hz的调制频率则未能产生显著影响。有趣的是,在比较了2.4 GHz载波频率与其他载波频率时,他们观察到不论调制频率如何,相同功率密度的935 MHz电磁辐射对清醒状态的影响微乎其微。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即使将2.4 GHz电磁辐射的调制方式从100 Hz方波脉冲转变为正弦脉冲调制,小鼠的清醒状态依然能得到显著提升。与此相反,采用100 Hz连续正弦幅度调制,在保持相同时间平均功率输出的情况下,并未观测到任何明显的清醒状态变化。

综上所述,电磁辐射对睡眠行为的调节作用并非单纯取决于载波频率,而是与调制的频率和模式有着密切关联。这一系列研究结果为揭示动物对特定电磁辐射的生物感知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评估电磁辐射对生物体健康影响时,应当全面考虑辐射的各种参数特征。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b8482151999.html

 

 

舆情信息

 

清淡饮食就是吃素吗?这份健康饮食指南请收

2024-04-22    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医生嘱咐要清淡饮食。然而,很多人对清淡饮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清淡饮食就是尽量吃素,不能吃肉。其实,这样的吃法不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变差。

清淡饮食不等于吃素

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吃荤还是吃素,而在于吃什么和吃多少,也就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不是齐全、是不是适量。

鸡、鸭、鱼、肉之类的荤食,能够成为营养的重要来源,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和脂肪酸。因此,对一般人群来说,适当食用肉类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所以,即使医生的要求是清淡饮食,也要尽量荤素都吃。荤素搭配的饮食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组织细胞的结构完整,提高抗病能力,有助延缓衰老,促进健康长寿。

食物多样化是根本原则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清淡饮食呢?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食物多样化。主食应以谷薯类为主,适量多吃蔬菜和水果,经常吃奶类、豆类和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在此基础上再提倡口味清淡,做到少油、少盐、少糖。

日常饮食要选天然的食材,经过简单加工即可。超市里的一些深加工零食以及餐厅提供的美味菜肴,往往为了口感,要么高油,要么高盐,要么高糖,甚至三样都高。常年吃这样的“三高”食品,到头来找医生给自己看“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22/c14739-40220708.html

 

 

3万余条新生儿个人信息被贩卖

2024-04-22    法治日报

 

近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公益诉讼起诉人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检察院诉李某、某摄影公司、某创意公司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当庭判令三被告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29万余元。上述公益损害赔偿金用于个人信息保护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公益事项。

公益诉讼起诉人在履职中发现,2020年下半年至20222月期间,李某通过非法渠道陆续购入多地新生儿个人信息3万余条,包括新生儿出生日期、性别、父母姓名及联系方式等。某摄影公司、某创意公司为拓展婴童摄影业务,先后向李某购买交易并使用上述信息,李某从中非法获利29万余元。

公益诉讼起诉人认为,三被告未经个人同意,非法买卖、使用公民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公民生活安宁,侵害公共信息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依法应当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民事侵权责任。另外,被告李某的上述行为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庭审过程中,三被告明确表示已认识到自身错误,向社会公众致歉,并自愿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的新生儿个人信息包含出生日期、性别、父母姓名及联系方式等,足以识别到特定的新生儿及其父母,属于民法典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三被告以牟利为目的,在未取得个人同意的情况下,非法买卖、使用特定人群的相关个人信息,不仅有损相关主体的公民个人信息权益,扰乱新生儿及其父母的生活安宁,还侵害了公共信息安全领域的社会公共利益,故三被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办案法官说,大数据时代让信息获取更便捷、生活方式更智能、商业决策更科学,如何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不仅涉及自然人个人权益保障,同时具有高度的社会公共利益属性。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本案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主要被用于面向新生儿父母的定向商业推销,不仅侵犯了新生儿父母私人生活安宁不被他人非法侵扰以及自由选择商业机构的权利,还会侵扰产后妈妈安静休养的现实需要,极易引发家长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和焦虑,破坏公共信息安全。

本案通过公益诉讼方式,要求三被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以公益损害赔偿金的方式修复个人信息领域及妇女儿童保护领域受损的社会公共利益,为助推形成政府、企业、相关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个人信息保护生态提供司法支撑。

个人信息保护需多措并举、久久为功。个人信息源头收集者应依照法律规定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收集个人信息的安全,防范信息泄露风险。相关主体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该秉承“合法、正当、必要、诚信”的个人信息处理原则,认真做好风险防范、审慎合规经营、不越法律红线,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织密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网,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数字生态。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UbflJb0wv

 

 

对酒精说“不”!澳Z世代旅行新潮流:酒精饮品喝得越少,玩得越开心

2024-04-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开怀畅饮曾是年轻人假期的“保留节目”,而一项社会调研显示,澳大利亚的“Z世代正在摒弃酒精饮品。

据英国《卫报》21日报道,一家提供平价机票预订的公司前不久针对1000名澳大利亚“Z世代进行的调研显示,如今的年轻人更注重假期的品质,高达84%的受访者表示度假期间不会饮酒。其中,62%的人认为醉酒不利于人身安全,57%的人认为喝酒费钱,还有56%的人觉得喝酒会影响次日的行程。在受访者看来,酒精饮品喝得越少,睡得越踏实,玩得越开心。

报道称,Z世代珍惜健康、远离酒精的心态至少在高收入国家已形成趋势,同样减少的还有嗑药、旷课等不良行为。对此,有些商家做出相应调整,比如一些航司和酒店已将无酒精啤酒”“无酒精鸡尾酒等替代品加入菜单。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UbR3PoFbg

 

 

专家:降低产后抑郁风险应从产前开始

2024-04-24    中国新闻网

 

围产期抑郁是女性在围产期经历的一项重大精神障碍疾病。近年来,人们对产后抑郁的社会认知度、关注度不断提升,但在业内专家看来,防止产前抑郁是更关键的一步。

 “抑郁是围产期女性常见的情绪障碍。围产期抑郁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因为其对孕产妇的家庭关系和子女抚养都带来不良影响。但临床上尚无安全有效且快速起效的治疗手段。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教授王东信在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共促母婴健康-围产期抑郁防治新进展发布会上表示,围产期抑郁主要表现为无法缓解的情绪低落,不能适应妊娠后的改变,感到无助和被孤立,无法参与社会活动,严重者会表现出自杀或杀害婴儿等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后代的远期认知和行为发育。产后抑郁众多危险因素中,产前抑郁是最明确的危险因素。

谈及围产期抑郁的诱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任孙新宇分析,此类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大概可总结三方面,包括准妈妈自身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产前、产中、产后激素变化对于身体的影响;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怀孕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压力的,但遇到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回避,也不要把围产期抑郁和有精神病画等号。孙新宇强调。

记者了解到,尽管针对围产期抑郁临床上尚无立竿见影的治疗手段,但是一些辅助手段有望让产后抑郁发生风险降低。

王东信团队在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群体中尝试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并评估其抗抑郁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发现分娩后即刻静脉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2mg/kg)可显著减少产后42天时抑郁发作的患病率,不良反应可耐受。该成果已发布于《英国医学杂志》。

王东信介绍,艾司氯胺酮是围术期常用的麻醉镇痛药物,且近年来被批准用于难治性抑郁的治疗,但目前其对围产期抑郁的疗效尚不清楚。

当然,在专家看来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一方面要及时发现产妇身心出现的变化并及时就医,另一方面也要采取规范的治疗,并且这是需要多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孙新宇强调。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24/c14739-40222714.html

 

 

自我感觉年轻的人可能真的老得慢

2024-04-24    北京青年报

 

虽然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在细胞层面上,它也是可塑的。在怀孕和承受压力期间,衰老会加速,但也是可逆的。然而,身体的感觉方式或功能与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存在着不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健康科学家发现,人们对自己衰老的看法也会影响如何变老。

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全国健康老龄化调查”中200650岁至80岁成年人的数据。参与者被询问他们认为自己相对于同龄人到底是显得年老还是年轻,以及是否经历过任何与年龄相关的歧视或积极的赞美。

分析结果显示,5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只有6%的受访者承认自己看起来比同龄人老相。因此,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看起来比实际要精神矍铄。与男性相比,尽管更多的女性认为自己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但她们往往也花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只要她们能负担得起。然而,有1/3的受访者花了宝贵的时间和辛苦赚来的钱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但他们并不总是排斥对衰老的负面评论或刻板印象。这些人既体验过年龄歧视,也收到过对他们年龄的积极肯定。那些收到更多与年龄相关的积极评论的人身心健康状况更好。另一方面,那些经受年龄歧视或负面评论的人身心健康状况较差。

发表在《心理与衰老》上的这项研究成果鼓励人们重新定义自己对衰老的态度。与其为了年龄增长而烦恼,不如更多地关注能做些什么事情来改善健康,如多运动、吃得健康、不吸烟、不喝酒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对延缓衰老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24/c14739-40222658.html

 

 

美国零售牛奶中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FDA:灭菌法或难消除 但仍可安全饮用

2024-04-25    海外网

 

据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及美国斯克里普斯新闻网424日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23日表示,美国零售牛奶样本中发现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颗粒,测试无法判断污染是否来自活病毒或已被巴氏灭菌法破坏的病毒碎片。

FDA在最新发布的文告中表示,根据现有信息,巴氏灭菌法可能会灭活病毒,但灭菌过程可能不会消除病毒颗粒的存在。因此,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qPCR) 检测表明,收集的一些样本存在高致病性禽流感。FDA称,虽然测试过程中发现了病毒的遗传物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样本中含有病毒。由于监管机构使用了系列拦截方法防止受污染的牛奶进入供应链,美国零售牛奶仍然可以安全饮用。

但其它机构表示,生病或受感染牛群的产品不应上架。全美牛奶生产者联合会表示,只有来自健康动物的牛奶才应授权进入市场供民众消费。同时,美国农业部透露,截至22日,8个州的33处奶牛群中发现了禽流感病毒。一位美国卫生官员也表示,令人担忧的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出现在更多的牛奶样本中,这意味着奶牛群的感染比我们想象的更广泛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X0XS8r1j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