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热点信息 返回上一页

公共卫生情报信息简报2024年第12期

热点追踪

 

春季户外晨练请注意6个事项

2024-03-2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27日电 (记者乔业琼)春季天气转暖,万物生发,不少群众开始陆续恢复户外晨练。长春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提示,恢复晨练前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做好防滑。虽然气温转暖,但有些运动场地依然被冰雪覆盖,尤其是日常难以被光照到的地方,或者白天积雪在光照的情况下部分融化,夜间由于气温降低变成了冰。建议避开这些场地,防止跌倒,并穿戴防滑鞋。

二是注意保暖。春季昼夜温差大,俗话说“春捂秋冻”,在开始恢复户外锻炼的几天内要选择厚实一点的衣物,随着运动量的加大和气温的转暖逐渐减少衣物,使身体逐渐适应,防止因挨冻而感冒。在户外运动之前建议提前关注天气预报,掌握天气变化情况,适当调整衣物。

三是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开始晨练之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如慢跑、原地踏步、拉伸活动等,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防止出现运动损伤。

四是适度锻炼。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或受伤。《中国居民身体活动指南(2021)》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该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

五是注意空气质量。在空气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建议居家活动,减少外出。

六是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建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的患者,要选择舒缓一些的运动如散步、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强度的运动。不要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运动。必要情况下可以携带一些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以备不时之需。糖尿病患者晨练前应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空腹运动引起的低血糖等问题。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7/c14739-40204801.html

 

 

孩子咳嗽总不好,当心是百日咳

2024-03-28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28日电 (记者乔业琼)什么是百日咳?典型症状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百日咳?近日,北京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提示。

百日咳是什么?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在疫苗大规模应用前,百日咳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也曾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初很像感冒,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咳嗽、有点低热。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百日咳是怎么传染的?

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宿主,百日咳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共同居住的人员,是其最主要的传染源。

百日咳潜伏期 5-21 天,一般为 7-14 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出现咳嗽症状后2-3周传染性最强。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将细菌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

什么人会得百日咳?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但婴幼儿更为敏感。由于不到免疫年龄或者免疫史不全、体弱等因素,1岁以下婴儿是百日咳发病的高风险人群,容易合并肺炎导致严重后果。

在疫苗广泛应用的国家,越来越多的百日咳病例在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中被发现。

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的现象,百日咳发病出现反弹。无论接种百日咳疫苗还是自然感染百日咳,均不能产生终生免疫,也就是说百日咳可以重复感染而发病。

典型的百日咳是什么症状?

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阵咳终未出现鸡鸣样尾声为特征。阵发性、 痉挛性咳嗽发作时表现为频繁不间断的短咳十余声或数十声,直至气竭后深长吸气。因吸气时喉部仍呈痉挛状态,大量空气急速通过痉挛的声门,发出一种特殊高调的鸡鸣样的吸气声,接着又发生下一次的痉挛性咳嗽,如此多次,直至咳出黏稠痰液为止。

阵咳剧烈时,可出现鼻出血、咯血及眼结膜下出血,甚至发生颅内出血。轻者一日数次,重者一日数十次,以夜间为多。

当奔跑、进食、受凉、烟熏、哭吵、检查咽部等刺激,均可诱发痉挛性咳嗽发作。如无继发感染的患儿一般体温正常,没有发热。

新生儿和婴幼儿常无典型痉挛性咳嗽,表现为阵发性屏气发绀,可窒息死亡。

怎样减轻百日咳的咳嗽?

做好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适宜,避免诱发痉挛性咳嗽的因素。

不要关门闭户。有的家长怕孩子着凉,把门户关得严严的,其实这样并不好。百日咳的孩子由于频繁剧烈的痉挛性咳嗽,易造成氧气不足,应有较多的氧气补充,在室内也尽量保持空气新鲜流通。空气干燥时,适当增加湿度,可用加湿器或用湿拖布擦地,保持室内湿度在50%左右。

不要卧床不动。有的家长以为活动会加重孩子咳嗽,这是一种误解,让孩子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适当做些活动和游戏往往会减轻咳嗽,但要避免疲劳过度。

百日咳病期长,对孩子的身体消耗很大,所以既不可不让孩子活动,又不可放纵不管,要有足够的营养及休息,所以活动必须适度。

避免烟尘刺激,家中如有吸烟的人,在孩子病期最好不要吸烟,或到户外吸烟。此外,生炉子、炒菜时,让孩子避开油烟。

避免和其他疾病患儿接触,以免感染或引起别的并发症,因为此时抵抗力免疫力都比较低下。

避免过多刺激,进食、喂药等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间,不要吃得过饱,进食后拍嗝,防止呕吐、误吸。

如何预防百日咳?

日常生活中,大家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同时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特别是照顾婴幼儿时,成人出现咳嗽等症状,及时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传染给孩子。

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比如北京市预防百日咳的疫苗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其接种年龄为3月龄、4月龄和5月龄各接种1针,为基础免疫;1岁半再接种1针为加强免疫。

如儿童已按疫苗说明书接种含百日咳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接种。

3月龄-5周岁未完成百白破疫苗规定剂次的儿童,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前3剂每剂间隔不小于28天,第4剂与第3剂间隔不小于6个月。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8/c14739-40205558.html

 

 

环境小变化或致进化大改变 真菌中发现进化临界点

2024-03-2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28日电 (记者张梦然)科学家在真菌的进化中发现了一个临界点,该临界点会抑制真菌生长并塑造其形状。相关论文发表在《细胞报告》杂志上,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的微小变化可导致进化结果的巨大变化。

真菌是自然界伟大的转化者。它们在森林地面上等待,以倒下的树木和秋天的树叶为食,将这些植物必需的营养物质释放回地球。真菌也有地下根,称为菌丝体。菌丝体由数千根相互连接的微小指状细胞(称为菌丝)组成,这些细胞生长成巨大的网络。

菌丝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了解菌丝形状不同的原因,研究团队首先采用基于物理的膨胀尖端生长模型,来确定菌丝的所有可能形状。接着检查了不同形状菌丝的生长速度,以创建菌丝的适应性景观。适应性景观就像一张可视化的有机体进化地形图,一个物种只有在新的突变降低其适应度时(即处于适应度峰值时),才会在进化上停止“来回地试探”。

团队发现,菌丝的适应景观包含一个“悬崖或临界点”,这成为进化的障碍,强烈限制了菌丝的形状。因此,他们预测形状接近临界点边缘的菌丝,特别容易受到小的环境、化学或遗传变化的影响。

测试显示,其中一种化学物质可降低菌丝内压力,另一种来自海绵的化学物质可遏制菌丝将细胞成分输送到细胞尖端的能力。两种处理方法都产生了同样显著的效果:菌丝伸长得更慢,并且形成了自然界中未发现的奇怪的小块形状。

研究人员认为,测试结果对于理解许多生态和进化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发现还可通过识别与进化临界点相关的生长脆弱性,帮助开发针对致病真菌的新型抗菌药物。

真菌独立于动物、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自成一界。菌丝则是真菌的结构单位。我们认为菌丝基本上都是条状的,但实际上菌丝形态各异:有些具有圆圆的头部,另一些则尖尖的。这都不妨碍它们“定位”并消耗土壤中的养分。研究团队此次结合理论和实验来研究自然界中的真菌和水霉菌。令人惊讶的是,自然界中发现的实际菌丝形状,仅呈现了其可能形状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奥妙,实际上和进化与环境都息息相关。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AcvFdWapG

 

 

放风筝能治颈椎病?这事靠谱!

2024-04-02    北京青年报

 

你好,四月!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许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进行户外运动,疏散刚经历过寒冬的筋骨。春季里有一项户外运动非常适合轻中度颈椎病人,既安全、有效,又简单、有趣,那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放风筝!

放风筝真能治颈椎病?当然是真的,听医生跟您细细道来。

颈椎病已盯上年轻人

20多岁的人却有着50多岁的颈椎,这是怎么回事?那就得从我们的骨骼构造讲起。人体的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分别有向前、后、前、后的天然弯曲,大致呈一个“S”型,医学上称为生理曲度,具有减缓冲击力、维持肌肉平衡、维护身体平衡性和直立姿势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大部分人都会不知不觉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写字、看电视、刷短视频、敲键盘等,这种曲背低头的不良姿势违背了颈椎正常向前凸的生理弯曲。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颈部周围软组织劳损、颈椎曲度变直,甚至反弓、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等后果——这就是许多人早早患上颈椎病的原因。

忽视颈椎预警问题很严重

颈椎病早期大多只是脖子僵硬、酸胀等轻微症状,只要及时纠正不良姿势、充分休息,即可慢慢恢复。如果忽视身体的报警信号,继续损伤颈椎的行为,颈椎病病情会逐渐加重,出现颈部、肩部、头部等部位明显疼痛,继而出现手臂疼痛、麻木、头晕恶心、心慌多汗,甚至行走不稳、肢体瘫痪等严重症状。

放风筝的好处多多

当风筝刚刚放飞的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抬起头颅,追踪风筝的每一个动态,随时灵活调整手中的线以保证放飞成功。随着风筝稳稳地飘在空中,我们会欢快地奔跑,双手紧握风筝线,不时地左右转动头部以观察风筝的动向。

在这过程中,我们抬头向上的视线与日常工作中长时间低头的姿势恰恰相反,可以为长期受压迫的颈椎提供宝贵的舒展机会;颈肩部的神经和肌肉也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和锻炼,有助于缓解颈肩部软组织僵硬、劳损,增强韧带弹性,提高颈椎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同时,由于人体颈椎软骨组织、椎间盘等关键部位没有血管直接提供营养,放风筝时颈部的多角度活动、奔跑时上下起伏的震动会产生充足的压力变化,这样可以促进颈椎间盘、软骨组织进行营养交换,从而帮助预防颈椎老化、椎间盘突出。

此外,放风筝时人们在开阔地奔跑、欢笑,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照射的同时,还可以身心愉悦,改善我们的新陈代谢,提高心肺功能,促进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对中轻度颈椎病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敲黑板

安全第一

这些细节别忽略

出门运动前,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务必在合法、安全的开阔地进行放风筝运动,避开电线、河流、高楼、农田等地段;

2.春季气温变化快,注意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雷雨天气不要放风筝;

3.运动时间以上午、下午阳光不太强烈时为宜,避免阳光暴晒,避免过长时间待在户外;

4.放风筝运动只对轻中度颈椎病的恢复有帮助,如果您已经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头晕恶心、剧烈疼痛等重度颈椎病信号,请不要进行任何可能伤害颈椎的运动,即刻就医;

5.如果您不清楚自己颈椎病的严重程度,请先咨询专业医生后再决定能不能进行放风筝等运动。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02/c14739-40208396.html

 

 

科研动向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发现,隔日禁食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病风险

2024-03-28     医诺维

 

研究显示,长期采用16+8禁食可能不利于健康,与每天12-16小时的典型进食时间窗口相比,那些遵循16+8禁食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96%,患有心脏病或癌症的人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也增加。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惠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晋等人在" Life Metabolism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lternate day fasting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the suppression of hepatic ATF3 in Apoe-/- m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隔日禁食会加剧小鼠模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在隔日禁食小鼠中,激活转录因子3的肝脏表达受到抑制,从而介导了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恶化。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隔日禁食对载脂蛋白E缺陷(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将喂食高脂饮食11周龄雄性小鼠模型随机分为随意饮食组和隔日禁食组。

研究人员发现,隔日禁食加剧了高脂饮食诱导的早期和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尽管隔日禁食可以保护小鼠模型免受肥胖、高血糖和脂肪肝的影响,但随着肝脏胆固醇含量和循环胆固醇水平的增加,它会恶化胆固醇状况。

由此可见,隔日禁食可能会导致胆固醇紊乱,从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研究人员对小鼠模型的肝脏进行了RNA测序,结果发现,隔日禁食显著改变了胆固醇代谢途径并下调了肝脏中的综合应激反应(ISR),还降低了肝脏表达激活转录因子3ATF3)。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ATF3的肝细胞特异性过度表达,减弱了隔日禁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这意味着,肝脏中ATF3表达的抑制,是介导隔日禁食对肝脏胆固醇积累和循环胆固醇分布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因素之一。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ATF3的表达可以受到Krüppel样因子6KLF6)的调节,并且ATF3KLF6的表达均受到肝细胞ISR通路的调节。

从机制上讲,隔日禁食抑制肝脏综合应激反应,并降低KLF6ATF3的表达,肝脏中ATF3表达的抑制介导了隔日禁食对小鼠模型动脉粥样硬化的恶化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隔日禁食有助于预防小鼠的肥胖、高血糖和脂肪肝,但它也会增加肝脏和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这项研究验证了隔日禁食干预下胆固醇谱的恶化可能会导致小鼠模型动脉粥样硬化恶化,从而为隔日禁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

综上,结果表明,隔日禁食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个体产生有害影响,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肝脏中ATF3蛋白在介导隔日禁食对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2431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协会流行病学和预防 | 生活方式和心脏代谢健康科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ssociation Between Time-Restricted Eating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的大会摘要。

研究显示,长期采用16+8禁食可能不利于健康,与每天12-16小时的典型进食时间窗口相比,那些遵循16+8禁食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96%,患有心脏病或癌症的人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也增加。此外,16+8禁食并不能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ccc81811261.html

 

 

闹钟响了别着急起床!研究发现,赖床一会,或改善大脑功能

2024-03-28    医诺维

 

结果表明,早上起床时习惯性赖床一会儿,可能有助于缓解睡眠惯性,并改善醒来后的认知功能。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Is snoozing losingWhy intermittent morning alarms are used and how they affect sleepcognitioncortisoland mood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与突然醒来相比,闹钟响后小眯30分钟,或改善认知表现,减少疲倦感,皮质醇水平较高,情绪状态更加积极。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子研究,分析了习惯性贪睡者的特征、原因,以及对认知能力、情绪的影响。

在研究1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732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34岁,女性占66%,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参与者的睡眠类型、醒来后的精神状态。

研究发现,有69%的参与者会使用闹钟的贪睡功能或设置多个闹钟,闹钟响了之后,平均小眯22分钟,每个闹钟之间的平均间隔为8分钟。

与突然醒来相比,贪睡的人平均年轻6岁,而且是晚睡类型的可能性高4倍,在工作日的午睡时间也略短,平均少13分钟,两者报告的睡眠质量没有差异。

有、没有赖床习惯的人之间的差异

在研究2中,研究人员对31名早上习惯性贪睡的人进行了实验,对参与者进行了不同类型的闹钟实验,测量了参与者的睡眠质量、认知能力、皮质醇水平和情绪状态,认知测试包括:算术速度、情景记忆、工作记忆和认知冲突处理。

认知测试发现,参与者在算术速度、情景记忆和认知冲突成本方面表现更好,习惯性贪睡的积极作用在40分钟后消失了。这表明,习惯性贪睡或改善认知表现。

对皮质醇水平分析发现,皮质醇水平随着清醒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相比之下,习惯性贪睡者皮质醇水平较高。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最终醒来和40分钟后,习惯性贪睡者困倦和任务相关表现均明显改善,情绪也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而明显改善。与刚醒来后相比,醒来40分钟后感觉更善于交际和乐观、更少疲劳、更少困倦。

研究人员表示,闹钟响后小眯30分钟,不会对当晚的睡眠或醒来时的疲劳程度产生任何重大负面影响,反而有助于那些早上昏昏欲睡的人,可以帮助他们醒来,提高醒来后的认知表现。

总而言之,结果表明,早上起床时习惯性赖床一会儿,可能有助于缓解睡眠惯性,并改善醒来后的认知功能。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9098181114d.html

 

 

谷歌最新论文:用AI通过咳嗽声来诊断疾病

2024-03-29    生物世界

 

谷歌此次开发的这款AI系统名为HeARHealth Acoustic Representations),其新颖之处在于其训练所用的海量数据集,以及它可以被微调以执行多种不同任务。

最近,谷歌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平台 arXiv 发表了一篇题为:HeAR -- Health Acoustic Representations 的研究论文。他们开发了一种可以通过评估咳嗽和呼吸等声音来帮助检测和监测健康状况的人工智能工具。

这个人工智能(AI)系统在数百万个人类声音的音频剪辑样本上进行了训练,将来可能帮助医生用来诊断包括COVID-19和肺结核在内的肺部疾病,并评估一个人的肺功能。

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次探索将声音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南达科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就曾在 PeerJ Computer Science 期刊发表综述论文【2】,提出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咳嗽来检测呼吸道疾病。系统分析了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分析咳嗽声音以进行COVID-19筛查的研究。

谷歌此次开发的这款AI系统名为HeARHealth Acoustic Representations),其新颖之处在于其训练所用的海量数据集,以及它可以被微调以执行多种不同任务。研究团队表示,现在判断HeAR是否会成为商业产品还为时过早。目前的计划是让感兴趣的研究人员访问该模型,以便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它。他们的目标是这款AI系统能够刺激这个新兴领域的创新。

如何训练模型?

在这个领域开发的大多数人工智能工具都是通过音频记录进行训练的,例如咳嗽的录音,这些录音与发出声音的人的健康信息配对。例如,这些录音片段可能会被标记为录音时这个人患有支气管炎。这些人工智能工具通过一个称为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的训练过程,将声音的特征与数据标签关联起来。

而在这项研究中,谷歌的研究人员使用了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使用的是未标记的数据,通过一个自动化过程,从公开可用的YouTube视频中提取了超过3亿个咳嗽、呼吸、清喉咙和其他人类声音的短声音片段。每个片段被转换成声音的视觉表示——频谱图。然后研究团队封锁了频谱图的片段,以帮助模型学习预测缺失的部分。这类似于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大型语言模型在经过无数人类文本示例的训练后,学会预测句子中的下一个单词。使用这种方法,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基础模型,这个模型可以适应许多不同任务。

谷歌的研究人员将HeAR模型用于检测COVID-19、肺结核和个人是否吸烟等特征。由于该模型是在如此广泛的人声上进行训练的,要想对其进行微调,研究团队只需要向其提供非常有限的带有这些疾病和特征的数据集。

得分为0.5代表HeAR模型表现不优于随机预测,得分为1代表HeAR模型每次都能做出准确预测,HeARCOVID-19检测方面的得分为0.6450.710,这取决于测试的数据集,对于肺结核检测,得分为0.739

由于HeAR模型的原始训练数据非常多样化,具有不同的音质和人类来源,这也意味着其训练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

声学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健康声学(或叫做音频组学)很有前途,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就有能力同时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将声音作为追踪健康的生物标志物,这不仅在疾病诊断方面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在疾病筛查和监测方面也有巨大的潜力。因为我们不能每周都重复扫描或活检,因此,声音可以作为疾病监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标志物,而且它还具有非侵入性、成本低等优势。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9318180e75a.html

 

 

Nature:阿尔茨海默病的根本原因,

竟是脑细胞中的脂肪堆积?一个被忽视100多年的发现

2024-03-31    生物世界

 

这项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发现, APOE4基因型促进小胶质细胞向进化保守、适应不良和破坏性的脂滴积累的小胶质细胞(LDAM)状态过渡。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Tony Wyss-Coray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APOE4/4 is linked to damaging lipid droplet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icrogli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脑细胞中的脂肪堆积。脂质加工运输相关基因——APOE,尤其是APOE4,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小胶质细胞中脂滴异常积累密切相关,这一发现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全新道路。

随着全球老龄化浪潮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即俗称的老年痴呆症,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常常表现为记忆和行为障碍而无法生活自理,对社会、医疗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几个遗传危险因素与脂质代谢相关,其中许多脂质基因在患者的胶质细胞中高表达。然而,胶质细胞脂质代谢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之间的联系仍然知之甚少。

在这项发表于 Nature 的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于APOE基因。此前的研究表明,APOE基因编码参与将脂肪滴运送到脑细胞的蛋白质,其一共具有6种不同基因型,分别是,APOE4/E4APOE4/E3APOE4/E2APOE3/E3APOE3/E2APOE2/E2,其中前两种基因型与阿尔茨海默病高发病率相关。

研究团队探究了APOE变异是否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为了找到答案,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在第一个实验中,研究团队收集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组织样本,这些人具有APOE4APOE3的双重拷贝。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nRNA-seq)来鉴定患者脑细胞内的蛋白质差异表达,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ACSL1的脂滴相关酶,这种酶能促进脂肪滴进入脑细胞。ACSL1APOE4基因携带者的脑细胞中高表达,并且ACSL1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在APOE4/4基因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最为丰富。

在另一项实验,研究团队在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小胶质细胞(iMG)中诱导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他们发现,APOE依赖的方式诱导ACSL1表达、甘油三酯合成和脂滴积累。

简单来说,在携带APOE4APOE3变体的人中,会使其脑细胞积累更多的脂肪。与之相印证,富含脂滴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同样以APOE依赖的方式导致Tau蛋白磷酸化和神经毒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APOE4/APOE3携带者的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会促进脂肪进入脑细胞,进而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

总的来说,这项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发现, APOE4基因型促进小胶质细胞向进化保守、适应不良和破坏性的脂滴积累的小胶质细胞(LDAM)状态过渡,以响应包括β-淀粉样蛋白()在内的先天免疫触发因素,进一步诱导Tau蛋白磷酸化和神经毒性,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这些发现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新道路。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1a98181139c.html

 

 

《神经病学》:喝咖啡预防帕金森病,有谱了!

 2024-04-01    奇点糕

 

饮用含咖啡因的咖啡与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呈反向关系;而且咖啡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暴露有关,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最多的一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降低了近40%

喝咖啡好处多,降低帕金森病风险就是其中一个。

一直以来,有大量的观察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喝咖啡与帕金森病风险降低有关。

还有研究发现,咖啡的这种保护作用似乎与其中所含的咖啡因有关,而且含咖啡因的茶和巧克力等,也有类似的保护作用。

不过,患者确诊帕金森病之前血液中咖啡因及代谢产物的水平,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前瞻性研究。因此,说含咖啡因的咖啡有预防帕金森病的作用,总感觉还差点儿证据。

近日,由荷兰乌得勒支大学Roel Vermeulen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eurology上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1],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

他们分析了超18万人的13年随访数据,发现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最多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降低了37%;而且诊断前血浆中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副黄嘌呤和茶碱的水平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

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咖啡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可归因于咖啡因及其代谢物。

众所周知,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运动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因此,寻找降低帕金森病的保护因子,开发帕金森病的一级预防方案,对于减轻全球帕金森病负担至关重要。

正如前文所言,饮用含咖啡因的咖啡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降低有关,而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则没有这种保护效果。这些研究均暗示,咖啡的保护作用与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有关。

有意思的是,已经有一些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相比,帕金森病患者血液中咖啡因及其主要代谢物(如副黄嘌呤和茶碱)的浓度降低。遗憾的是,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不能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这也提示,它们可能只有预防作用。

为了进一步证实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的保护作用,Vermeulen团队分析了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研究队列(EPIC)的数据,前瞻性地调查咖啡因与未来帕金森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他们这项研究共纳入了EPIC队列的184024名参与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1年。经年龄调整后,65岁及以上男性和女性的帕金森病发病率分别为每10万人年134例和77例。所有患者从入组到确诊帕金森病的中位时间为8.3年。

在分析数据之后,他们观察到咖啡摄入量与帕金森病之间存在反向暴露-反应关系(p=0.003),摄入量最高的四分位数人群与不喝咖啡的人群相比,患帕金森病风险下降37%。在亚组分析中,女性获益似乎更大,喝无咖啡因的咖啡无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研究患者圈定在随访8年后才确诊的281例帕金森病患者之后,Vermeulen团队发现咖啡摄入量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加强了,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的人患帕金森病风险下降了46%

在研究的最后,他们分析了参与者血浆中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以及它们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咖啡因及其代谢物副黄嘌呤和茶碱与帕金森病风险呈负相关,这三种物质的水平每增加一个SD,对应的OR值分别为0.800.820.78,而且这种相关性会随着诊断前时间的增加而略有加强。

总的来说,Vermeulen团队的这项研究证明,饮用含咖啡因的咖啡与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呈反向关系;而且咖啡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咖啡因及其代谢产物暴露有关,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最多的一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降低了近40%

由于这项研究采用的血液样本是在帕金森病确诊之前采集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反向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有力地证明了含咖啡因咖啡的保护作用。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9ec81980917.html

 

 

Nature子刊:为何有些病毒不易人传人?揭开人类体液中的先天防御机制

2024-04-02    生物世界

 

该研究表明,精液和唾沫中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种蛋白——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能阻断寨卡或登革热病毒等病毒的感染。

马尔堡-菲利普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icro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Phosphatidylserine-expos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body fluids are an innate defence against apoptotic mimicry viral pathoge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精液和唾沫中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种蛋白——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能阻断寨卡或登革热病毒等病毒的感染,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这些病毒直接人传人比例较低,以及为何这些病毒容易通过缺乏这种分子的体液(如血液)或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从五种不同的人体体液中分离了细胞外囊泡(EV),这些体液包括精液、唾沫、尿液、母乳和血液。

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名为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的蛋白在精液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比在血液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更常见。在实验室实验中,他们发现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PS)能阻断寨卡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因为这些细胞外囊泡(EV)会争夺相同的磷脂酰丝氨酸(PS)受体并干扰病毒附着和侵入。如果达到与体内相似的细胞外囊泡(EV)浓度,那么登革热、西尼罗河、基孔肯雅、埃博拉和疱疹性口腔炎病毒的感染都会受到抑制。然而,艾滋病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新冠病毒(SARS-CoV-2)和疱疹病毒(HSV)由于利用别的入侵受体,并未受到抑制。研究团队用酶把细胞外囊泡(EV)上的磷脂酰丝氨酸(PS)清除后,它们阻断感染的效力也随之消失。

这些研究结果解释了为什么登革热、西尼罗河、基孔肯雅、埃博拉和疱疹性口腔炎病毒等主要通过缺乏表面具有磷脂酰丝氨酸(PS)的细胞外囊泡(EV)的血液传播或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而不是直接通过人际接触传播。此外,这些研究结果可用于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054818108dc.html

 

 

舆情信息

 

75年持续研究揭示人脑越来越大

2024-03-28    科技日报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科学家对一项已持续75年的研究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人脑变得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参与者脑容量比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参与者大6.6%;大脑表面积几乎大15%。研究人员认为,人脑变大或使大脑储备增加,有可能降低与年龄相关痴呆症的总体风险。相关论文发表于25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

研究人员分析了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S)参与者的脑磁共振成像(MRI)数据。FHS1948年在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启动,旨在分析心血管和其他疾病的模式,已持续75年。

最新研究比较了其中322620世纪30年代出生参与者(前者)和70年代出生参与者(后者)的MRI数据。结果发现,包括脑容量在内的一些大脑结构逐年稳步增加。例如,后者的平均脑容量为1321毫升,前者的为1234毫升,增加约6.6%。此外,后者的平均脑部表面积为2104平方厘米,前者的为2056平方厘米,几乎增加了15%。而且,白质、灰质和海马体(涉及学习和记忆的大脑区域)等脑区的大小也有所增加。

研究团队表示,大脑更大可能意味着痴呆症的发病率更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数据显示,目前约700万美国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预计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120万。尽管患病人数随美国人口老龄化而上升,但发病率正在下降。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痴呆症的发病率每十年下降20%。大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脑容量的增加可能是原因之一。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8/c14739-40205284.html

 

 

农村地区如何开展精神卫生服务?专家建议

2024-03-27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27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对农村地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精神卫生服务,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

对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表示,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儿童心理健康有更多需要关注的方面,比如家庭结构是否完整、获取心理健康科学信息是否便捷、有利于认知和情感发育的良性刺激够不够丰富、针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卫生和教育资源能否有效提供等。因地制宜开展服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是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探索具有当地特色、容易被各年龄段、各类人群,包括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接受的科普形式与途径。同时通过对当地儿童青少年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学校教师开展培训,持续扩大知识覆盖面、强化触达效果。

二是丰富未成年人精神生活。试点探索建设特色"心理友好校园""心理友好乡村"。用丰富多彩的身心活动陪伴孩子在学校内外健康快乐成长,有效消除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与偏见、管理社交媒体依赖和校园欺凌等问题,激励各方尤其孩子的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三是强化多方协同服务网络。鼓励城市地区单位和社会组织主动与农村地区政府、学校等合作,建立跨部门、跨机构,比如学校、跨医疗机构等的心理健康服务联盟,以及城乡衔接的绿色就医通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开展分层进修和针对性短期培训。定期组织心理义诊等活动,提高对未成年人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帮助留守儿童家庭增加远程亲子互动的机会,开展重点关注儿童的远程动态心理状况监测与分析,以及在线会诊、培训等。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27/c14739-40204878.html

 

 

我国首创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获国际认可

2024-03-29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倩)近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健康促进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在京举行。作为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指出,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已进入介入治疗的新时代,阜外医院在国际上首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获得国际同行广泛认可,被评选为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项目。

  据了解,该项技术率先实现不开刀、不用放射线、不用造影剂、不用全身麻醉治疗心脏病,将医疗费用降低40%,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更易于接受和更经济的治疗方式。该技术经联合国秘书长批准推广到68个国家的1042家医疗机构,阜外医院团队受邀到25个国家进行了现场手术,项目成果有力服务了医疗外交及一带一路倡议。

  会议同期举办了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培训2024年度启动仪式。2023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牵头成立了结构性心脏病专科联盟,一年多来该联盟举办多场线上交流和线下培训,全国1000余位医生参加活动。

摘引网址:

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329/494256.html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2022年全球浪费10.5亿吨食物

2024-03-2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330日联合国国际零废物日到来之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7日发布的《食物浪费指数报告2024》显示,2022年全球浪费了10.5亿吨食物,占消费者可获得食物总量的19%

综合联合国网站、美联社等27日报道,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有关家庭、餐馆和零售商的统计数据,发现全球每人每年在这些环节浪费约79公斤食物,相当于全球每天浪费至少10亿份食物,其中60%的浪费来自家庭,28%的浪费来自餐馆,剩余12%则来自零售商。

“这是一种充满讽刺的现象”,该报告的共同作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农业与食品系统项目成员奥康纳说。“食物浪费是一个复杂问题,但通过合作和系统性行动是可以解决的。”

报道称,这份报告发表之际,全球正有7.83亿人面临长期饥饿,许多地方面临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食物浪费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因为食物的生产过程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并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的数据显示,食物损失和浪费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年度排放量的8%10%,是航空业排放量的5倍。

报告还称,食物浪费如今已不仅仅是“富裕国家”的问题,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食物浪费问题也在显著加剧。在高收入、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家庭人均食物浪费的平均水平仅相差7公斤。不过,参与撰写报告的专家们表示,在国际合作和政策制定方面,减少粮食浪费的更多责任应由富裕国家承担。

该报告建议制定政策,在各个层面解决食物浪费问题,并将其纳入应对污染、气候变化和栖息地丧失的国家行动计划。

据报道,这是联合国第二次发布食物浪费指数报告,与2021年发布的首份报告相比,该报告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几乎翻了一番。2021年发布的报告估计,2019年全球生产的粮食中有17%,即9.31亿吨被浪费了。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AbXAfDcUR

 

 

英国医院爆丑闻:数百冻卵无法存活,上百女性顾客失去当妈妈机会

2024-04-0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伦敦两家生育中心近日接连爆出丑闻,可能使上百名女性失去当妈妈的机会。

据英国《每日邮报》330日报道,因在冷冻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大量卵子无法存活,英国人工受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已吊销霍默顿生育中心的运营许可,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霍默顿生育中心还因涉嫌瞒报事故正接受英国警方的调查。

报道称,霍默顿生育中心去年6月发现,该中心存放的一些卵子无法正常存活,却未在第一时间通知顾客,仅进行了内部调查。据称,45名女性顾客在该中心存放的至少153枚卵子可能已失去活性,顾客中还包括癌症患者,她们选择在接受可能导致不孕的治疗之前冷冻卵子,而实际受到影响的顾客人数可能更多。

据报道,这并非霍默顿生育中心第一次出现丑闻。20198月,该中心的工作人员被发现没有遵守操作标准,导致顾客在被采集卵子时面临拭子残留在体内的风险;2021年至2022年间,HFEA收到有关对该中心领导层的投诉,其中就包括瞒报医疗事故。

2月,盖伊和圣托马斯国民保健信托基金会运营的一家生育中心承认,由于在冷冻过程中使用了错误容器,136名顾客的卵子可能无法存活。该中心使用的一些用于存放卵子的瓶子在出厂时装错溶液,而中心在一些顾客接受手术近一年后才告诉她们这一问题。由于年龄过大,部分女性顾客可能已没有适合冷冻的卵子以供未来的试管婴儿手术。

报道称,卵子冷冻是试管婴儿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手术在英国平均价格约为4000英镑,卵子后续的存储费用平均每年在15350英镑之间。数据显示,2020 年英国有1874名女性选择冷冻卵子,与2015年的945人相比几乎翻了一番。如今,选择冻卵的女性数量激增,包括考特尼·卡戴珊、丽塔·奥拉和维基·帕蒂森在内的众多名人也进行了这种手术。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D71He0yJ4

 

 

过劳死问题严峻 日本4个行业开始执行加班上限规定

2024-04-02    海外网

 

据日本共同社41日报道,依据日本工作方式改革法案,日本4个行业当天起开始执行加班上限规定,包括日本汽车驾驶行业(卡车、巴士、出租车)、建筑业、医生、鹿儿岛和冲绳两县的制糖业。

日本的过劳死问题曾引发日本国内外的关注和批评,为改进长时间劳动的工作方式,实施加班上限规定有望使日本劳动环境得到改善。共同社称,上述4个行业由于业务特性,长时间劳动此前是常态。根据新规定,汽车驾驶行业设定了一年960小时以下的上限。其它行业也有相关具体规定。

但另一方面,现已凸显的人手不足问题将更趋严重。人手不足导致物流停滞、建筑工期推迟等,这些都是日本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也被称作“2024年问题,且牵涉的行业范围正在扩大。日本政府估算,若不采取充分的应对措施,日本物流领域在2024年和2030年度的运输能力将分别出现14%34%的缺口。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Dy6kgPAd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