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热点信息 返回上一页

公共卫生情报信息简报2024年第7期

热点追踪

 

寒潮来袭 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2024-02-20    人民网

 

220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橙色预警,预计220日至23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将自北向南先后出现降温,日平均或最低气温普遍下降81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卢成志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寒冷天气可能会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气温下降可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呼吸频率加快。”卢成志介绍,寒潮期间,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肥胖症患者、抽烟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不良生活习惯者,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心血管疾病发生征兆常见频繁发作的胸闷、心悸、喘气,逐渐加重的下肢水肿情况;脑血管疾病发生征兆常见黑蒙、短暂性视力障碍,常常哈欠连连、走路不稳等。卢成志提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有冠心病史、脑卒中病史者,如有不适需及时就诊。

寒潮来袭,如何保护好心脑血管?卢成志给出4点建议。

注意保暖。保持身体温暖是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可以穿着合适的衣物,佩戴帽子、手套,穿保温鞋袜等。另外,在寒冷天气,室内低温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建议将室温控制在18℃以上,尤其是在晨起时段保持温暖的室内环境并降低室温的波动,可防止血压波动,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等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心脏不利。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既要避免剧烈运动,又要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有助于维持心脑血管系统的稳定。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水果和蔬菜,少吃高热量、高盐、高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充足饮水。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适当在睡前和起夜时饮水可以稀释血液的黏稠度,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两个时间段喝水也不要过多,半杯即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0/c14739-40180106.html

 

 

中新健康|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2024-02-2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222日电(邵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消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近日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公开警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 ”,呼吁为应对“X疾病做好准备。

X疾病这一未知病原体近期已被多次提及。据媒体此前报道,当地时间117日,世界经济论坛设置了题为X疾病作准备的分论坛,世卫组织与多国代表研讨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X疾病

X疾病为何让世卫组织警惕?其暴发是否是必然?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

什么是“X疾病

实际上,“X疾病并非当下真实存在的特定疾病。根据世卫组织的解释,“X疾病指一种未知的病原体引发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它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恐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一概念并非首次被提出。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发出过类似警告,将“X疾病列为可能引发疫情或大流行的重点病原体。与之并列的还有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等。世卫组织官网消息称,列入“X疾病是为了涵盖可能导致严重国际流行病的未知病原体。

关于提出“X疾病概念的初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指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新现或变异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会面临另一场大流行病。我们不知道它会有多严重,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谭德塞近日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说,尽管在监测、大流行基金、疫苗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仍然没有为下一种“X疾病和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

X疾病一定会到来吗?

谭德塞在上述大会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 ”

“自然界的病毒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尽管目前已经发现了300来种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但是仍然有大量未知病毒待确证,其中就有很多病毒可能具有突破物种间的障碍感染人的能力。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中新健康,一项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25个病毒家族中,有约167万种未知病毒有待发现,其中63.1万到82.7万种可能感染人类。

卢洪洲指出,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新的病原微生物正加速出现,大规模传染病的预防难度也越来越大。此前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全球的专家普遍认为,也许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暴发另一种新的传染病。

赵卫表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病原体变异的不定向,很难准确预测未来“X疾病的出现时间。但从长远看,“X疾病未来一定会在某地发生,人类应持续加大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以从容应对。

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X疾病

赵卫指出,“X疾病因为病原体不确定,其应对存在极大的困难。首先需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包括建立未知病原的检测技术,形成更敏感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其次,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突发的医疗需求激增的情况。第三,提升新疫苗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够在“X疾病暴发后在人群中快速建立免疫屏障。

他还表示,如果能够减少与自然界新病原体接触的机会,降低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就可以减少新现病原体或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传播过程中导致的变异,从而降低“X疾病出现的概率。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或研究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尽可能符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

在应对可能到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卢洪洲建议,建立成熟的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诊防治及创新研究体系,形成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病原鉴定、检测方法开发、发病机制研究、疫苗及新药研发闭环,实现快速转化,科学、及时、有效应对突发疫情。

另外,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等,将有助于抗击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大流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XayjU5N

 

 

预防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如何接种疫苗?

2024-02-2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21日电 (记者孙红丽)冬春季是新冠、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接种疫苗是预防相应疾病感染的有效手段。

中国疾控中心近日提示,冬春季节,公众需增强疫苗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意识,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除按要求接种各类免疫规划疫苗外,符合条件的建议主动接种新冠、流感以及相关肺炎疫苗,以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最大程度保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老年人群、患基础性疾病等重点人群在坚持做好手卫生、科学佩戴口罩等卫生习惯的同时,更需要通过疫苗接种来降低相应疾病感染以及发生并发症等不良后果的风险。”中国疾控中心介绍,进入老年后,人的新陈代谢减缓,免疫系统机能也开始下降,老年人群感染病原体后,是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且因常同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患病后易导致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抢救比例高,住院时间也较长,给生活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

另外,中国疾控中心提示,当前推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目标人群主要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或者18-59岁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

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疫苗主要针对新冠病毒XBB变异株,对于近期国内流行株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CLu7Lzh

 

 

科研动向

 

清华大学研究显示,奶茶让年轻人上头,或增加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

2024-02-18    生物世界

 

奶茶成瘾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持续和反复的情况,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这些因素增加了对奶茶的渴望,以获得快乐或缓解负面情绪或身体状态。

近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陈润森团队在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期刊发表了题为:New form of addiction: An emerging hazardous addiction problem of milk tea among youth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奶茶成瘾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新的成瘾问题,奶茶消费可能导致成瘾,并与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相关。

奶茶因其添加糖分而被归类为含糖饮料(SSB),此外,奶茶还可能含有咖啡因(茶叶含有咖啡因),使其成为含咖啡因的含糖饮料。之前的研究表明,大量饮用含咖啡因的含糖饮料可能会导致成瘾症状,反复消费含咖啡因的含糖饮料,还会导致大脑奖赏神经系统的适应,产生耐受性,进一步加深成瘾性。

鉴于孤独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结果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包括抑郁、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奶茶可能是一些年轻人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逃避策略。然而,随后的奶茶成瘾可能引发更多的失调结果。而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奶茶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探索青少年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潜在机制,特别是在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方面。

根据DSM-5物质成瘾标准,奶茶成瘾的标准可能包括:

1、比预期的更长时间大量饮用奶茶;

2、经历持续努力或反复的戒除失败;

3、在感到痛苦时经常转向奶茶消费;

4、尽管知道不良后果,但仍继续使用奶茶;

5、发展出耐受性,需要增加奶茶消费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6、在停止或减少奶茶消费时出现戒断症状。

该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位于北京的528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抑郁、焦虑症状、自杀念头和奶茶成瘾症状(包括奶茶消费、依赖、负罪感、戒断、耐受、无法停止、渴望和停止意图)。

调查结果显示,约77%的参与者在过去一年中至少饮用6–11杯奶茶,其中,20.6%的人每周喝2-3杯奶茶,2.6%的人每周喝4-6杯奶茶,1.2%的人每天喝一杯。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支持根据DSM-5物质成瘾标准提出的奶茶成瘾量表的单因素结构。在控制混杂变量后,该研究发现,在饮用奶茶的青少年中,较高的奶茶成瘾水平与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的风险分别显著相关。

此外,奶茶成瘾在孤独感和不良心理健康结果(抑郁、焦虑、自杀念头)之间的可能发挥了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奶茶成瘾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持续和反复的情况,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这些因素增加了对奶茶的渴望,以获得快乐或缓解负面情绪或身体状态。基于这一定义,该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1、奶茶消费可能导致成瘾症状,并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包括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

2、奶茶成瘾的严重程度可能对应于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

3、奶茶成瘾可能是一种情绪调节策略,并作为孤独感与不良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中介。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协助决策者制定法规,例如限制奶茶相关广告、提供心理教育、为这种繁荣的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行业建立食品卫生标准,同时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e1e8136e329.html

 

 

Science子刊:超声波可大大加快人类精子的运动活力

2024-02-20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快速和无创的临床方法,用于在最具挑战性的辅助生殖病例中提高精子活力,以更少的侵入性治疗取代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并改善辅助生殖结果。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Making immotile sperm motile using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将人类精液样本暴露在超声波中,并测量了精子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超声波能够让人类精子游得更快。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快速和无创的临床方法,用于在最具挑战性的辅助生殖病例中提高精子活力,以更少的侵入性治疗取代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并改善辅助生殖结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育医生从捐赠者那里收集精子,并将其直接注入子宫。

在这个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可能的替代方法——在性交后将超声设备应用于女性的腹部,以加速精子通过阴道和宫颈进入子宫的旅程。

之前的研究表明,暴露在超声波下会提高精子活力,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进行了试验,以确定之前的这些研究是否属实,以及究竟有多大影响。

研究团队从精子活力正常和有活力问题的男性中收集了50个精液样本,并根据精子活力速度将他们分组。然后,研究团队分离了精细胞,将它们暴露在800 mW40 MHz的超声波下20秒时间,每个样本在暴露前和暴露后都进行了测试。

通过液滴微流控技术对精子进行单细胞分析,发现暴露于超声波会显著提高相对不活跃的精子活力,其活力参数提高可达266%,这些不活跃的精子中,72%在经过超声波暴露后还是变得有活力,其游动速度大于5微米/秒。研究团队推测,这种加速是由于超声波中的能量取代了精子细胞线粒体能量的不足。

研究团队表示,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确保超声波不会对精子或女性的生殖细胞产生损害,但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能很有前途。

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快速和无创的临床方法,用于在最具挑战性的辅助生殖病例中提高精子活力,以更少的侵入性治疗取代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并改善辅助生殖结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51e81381166.html

 

 

研究发现超1/5试验性干细胞存在致癌突变

2024-02-2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20日电 (记者刘霞)很长时间以来,干细胞移植一直被视为是最有前途的新型医学疗法之一。但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9日报道,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再生医学研究实验室培育的试验性干细胞中,超过1/5存在致癌突变。相关论文刊发于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最新研究负责人尼希姆·本韦尼斯蒂等人之前的研究表明,实验室中生长的干细胞偶尔会携带致癌突变。为洞悉这些致癌突变有多常见,该团队重新分析了之前的研究,这些研究调查了世界各地大学使用的146种不同干细胞的基因。结果发现,22%的样本中,至少存在一个可能会导致癌症突变的基因。其中最常见的是p53基因,该基因内的突变与许多人类肿瘤有关。

这些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这意味着它们与发育中的胚胎内的干细胞相似,有可能繁殖并发育成不同类型的身体组织。研究人员通常从体外受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胚胎中提取这些干细胞,或者从成年人身上提取皮肤细胞,并给予某些化学信号分子后获得这些干细胞。他们希望这些干细胞能发育成心脏、肾脏等身体组织的细胞,然后将生成的细胞植入人体内,以替换受损或患病的器官。

本韦尼斯蒂强调,他们的发现并不意味着这些干细胞不能被用于治疗,但需要采取措施确保不会将癌细胞移植到人体内。作为预防措施,应该让细胞在培养皿中保存的时间尽可能短,因为每次细胞分裂都有机会出现新突变。细胞一旦出现突变,会更快繁殖。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PLOS ONE:揭示催产素或是维持机体大脑更好记忆力的关键激素

2024-02-22    生物谷

 

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深入解析了OXT所激活的复杂神经通路和型号机制,同时提供了其对于机体大脑学习和记忆影响的前所未有的见解。

催产素(OXTOxytocin)是一种能对动物机体心理健康和情感纽带产生影响的激素,有意思的是,有研究表明,大脑中这种天然的化学物质在机体其它认知过程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包括学习和记忆等。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题为“Oxytocinergic projection from the hypothalamus to supramammillary nucleus drives recognition memory in mic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东京理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含有OXT受体的“OXT神经元,揭示了OXT是如何影响动物大脑记忆的,OXT神经元的功能能根据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可用性而不同。

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深入解析了OXT所激活的复杂神经通路和型号机制,同时提供了其对于机体大脑学习和记忆影响的前所未有的见解。研究者表示,此前我们根据对阿尔兹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催产素或许是治疗痴呆症的一种新型候选药物,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点,研究人员分析了内源性OXT在小鼠认知功能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是通过利用药物遗传学技术来特异性激活特定大脑区域中的OXT神经元来完成的,此外,研究人员还能利用新对象识别任务(NORTNovel Object Recognition Task)来评估小鼠的认知功能。

这项研究强调了OXT在调节机体社会记忆中的重要作用,因为OXT或其受体的缺乏往往与小鼠机体异常的社会记忆有关,然而,这项开创性的研究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源性OXT能投射到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乳头体上核(SuMsupramammillary nucleus)区域。

为了识别出负责OXT对记忆产生效应的神经元,研究人员在特异性地激活室旁下丘脑核(PVN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中的OXT神经元后,将小鼠大脑的切片进行可视化研究,并观察了PVN中的正向信号以及其在SuM上的投射。当给予氯氮平N-氧化物(clozapine N-oxide,用于激活神经元)后,PVN中的c-Fos阳性细胞(提示神经元的激活)的增加或许就能进一步证实OXT能神经元的激活。

此外,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利用Y型迷宫和NORT,研究了OXT能神经元激活对机体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在Y型迷宫测试中,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机体短期空间记忆的变化,然而,OXT能神经元的激活能显著提高NORT中长期物体识别的记忆。

揭示催产素或是维持机体大脑更好记忆力的关键激素

有趣的是,当在NORT后,SuM和齿状回(大脑海马体中的一个区域)中c-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会增加,这就表明,OXT能神经元会通过这些区域来参与维持机体的长期记忆。此外,研究人员还在SuM中采用选择性激活OXT能轴突,从而导致小鼠花费更多时间来探索新物体,这就表明,从PVN投射到SuM上的OXT能轴突或能直接调节对物体的识别记忆。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通过SuM揭示了OXT在物体识别记忆中的重要作用,这或许就强调了理解生理性OXT在阿尔兹海默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并突出了OXT能投射在调节机体识别记忆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普遍认为,在个体经历孤单或社会参与有限的环境中,痴呆症往往发展地更快,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难以琢磨。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阐明刺激激活大脑中催产素的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而就能潜在减缓痴呆症的进展;这一研究领域目前正在进行的探索或许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创新性的疗法和药物干预策略,从而阻止痴呆症的进展。

综上,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揭示了小鼠机体中的物体识别记忆或许能被从PVN投射到SuM中的OXT神经元所调节。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e3c813e974c.html

 

 

JACC:低钠盐可防高血压!北大团队发现,

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使用低钠盐,患高血压风险可降低40%,且不会导致低血压

2024-02-23    网络

 

之前我们聊起控盐话题,主要针对的都是本身存在高血压问题的人群,那么血压正常就不需要注意盐摄入了吗?或者说血压正常的人吃低钠盐有什么好处吗?

近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武阳丰团队在JACC发文,研究者们发布了饮食、运动和心血管健康-机构老年人减盐策略(DECIDE-Salt)的后续分析,发现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也能够从低钠盐中获益,使用2年高钾低钠盐可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40%,同时不增加低血压的发生率。

之前我们聊起控盐话题,主要针对的都是本身存在高血压问题的人群,那么血压正常就不需要注意盐摄入了吗?或者说血压正常的人吃低钠盐有什么好处吗?

这项分析结果能够给我们答案。

DECIDE-Salt研究是一项在我国448所养老机构中进行的控盐研究,本次分析的对象是参与者中血压正常的人群,即血压不高于140/90mm Hg,且在基线时未使用高血压药物。研究中使用的高钾低钠盐中含有25%的氯化钾,此外还含有12.5%的调味料(蘑菇、柠檬、海藻、山楂、野枣),因此氯化钠占比低到了62.5%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偶发性高血压(随访中血压≥140/90mm Hg出现2次及以上),或开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或随访期间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冠心病和中风)。

研究的次要终点为低血压发作。由于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低血压定义,研究采用的标准是①临床诊断为低血压;②舒张压<65mm Hg血压<90/60mm Hg自我报告低血压相关症状(晕厥、晕眩、头晕、视力模糊),符合其中任何一项即认定为低血压发作。

最终,分析纳入了61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71.4岁,平均血压121.9/74.4mm Hg74.3%为男性,随访2年。在低钠盐组中,高血压发病率为11.7/100人年,普通盐组中则为24.3/100人年。调整影响因素后,较普通盐组,低钠盐组高血压风险降低了40%

低钠盐组高血压风险降低

亚组分析显示,低钠盐的效果不受年龄、性别、研究中心、运动水平和教育程度的影响。

令人高兴的是,低钠盐看起来没啥副作用。随访期间共发现100例低血压发作,但在低钠盐组和普通盐组间并没有差异,也就是说低钠盐并没有给人带来低血压问题。

之前写到低钠盐的研究,读者们都很关心少吃盐会不会容易头晕没力气,这下不用担心啦。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62b81416074.html

 

 

舆情信息

 

创新连线·法国|欧盟废除农药使用量减半计划

2024-02-18    科技日报

 

欧盟委员会宣布搁置减少农药使用的计划,以减轻农业压力。与此同时,欧洲各地农民仍在继续要求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宽欧盟环境规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最初提出的到2030年农药使用量减半的提案已成为两极分化的象征,她要求委员会撤回该提案。此举标志着欧盟在环境问题上对农民作出了新让步。

欧洲各国农民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农产品价格下跌,能源、化肥和物流成本不断上涨,廉价外国进口产品涌入,零售商权利过大以及复杂的欧盟和国内监管规定。冯德莱恩承认,“许多农民觉得被逼得走投无路”。她表示应倾听农民的声音,但也强调欧洲农业需要转向一种更可持续、更环保的生产模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dR97O4yku

 

 

一生中患病的几率或可预测

2024-02-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19日电 (记者张梦然)通过分析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微小的遗传差异,就可预测一个人一生中患某种疾病的几率。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人员为数十种疾病制定了风险评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这些信息来降低患病风险。在《自然·医学》杂志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团队概述了他们如何选择、优化和验证10种常见疾病的检测方法。

当前大多数多基因风险评分是根据欧洲血统人群的遗传数据制定的,这引发了关于这些评分是否适用于其他血统人群的问题。

此次研究人员与美国国家电子病历和基因组学网络开展了合作。该网络研究如何将广大患者的遗传数据与其电子病历整合,以改善临床护理和健康结果。

为了优化评分系统,布罗德临床实验室首席科学官尼尔·列侬团队首先梳理了文献,寻找已在至少两种不同遗传血统的人群中进行过测试的多基因风险评分。他们同时搜索了患者可通过医疗、筛查和生活方式改变来降低疾病风险的分数。

团队选择了10种多基因风险评分重点关注的疾病:心房颤动、乳腺癌、慢性肾病、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前列腺癌、哮喘、型糖尿病、型糖尿病和肥胖。

对于每种情况,研究人员都确定了基因组中的确切位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计算风险评分。再通过将测试结果与每位患者血液样本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他们验证了所有这些位点都可准确地进行基因分型。

研究人员分析了2500名祖先多样化群体的疾病风险。大约五分之一的参与者被发现至少患有10种疾病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是,这些参与者的祖先背景差异很大,这表明重新校准的多基因风险评分并不偏向于欧洲血统的人,而是对所有人群都有效。

研究人员表示,虽无法修复风险评分中的所有偏差,但可确保:如果一个人属于某种疾病的高风险人群,那么无论其遗传血统是什么,他都会被识别出来。

人们总想“防患于未然”,为未知作好准备也是人类从蛮荒时代起就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所以,人们自然也想知道未来可能患上何种疾病,心中有数总是好的。此次,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结合患者的遗传数据和电子病历,给出了更为准确且对所有人群都有效的预测疾病方法。不知道若加入体检套餐这种方法的成本如何,毕竟要推广开,价格就不能太贵。当然,人们还需理性看待“概率”,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抵御这些埋伏在人生之路上的疾病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0/c14739-40179901.html

 

 

高枕并非无忧 新研究显示使用过高枕头可能诱发自发性椎动脉夹层

2024-02-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有些人睡觉时习惯用很高的枕头。一项新研究发现,使用过高的枕头可能诱发自发性椎动脉夹层,而这是导致脑卒中(俗称中风)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员指出,高枕并非无忧,人们在选择枕头时还需多加注意。

日本国立循环器官疾病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欧洲卒中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说,自发性椎动脉夹层是一种动脉血管病变,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由于不少患者醒来时出现颈部、头枕部疼痛等症状,且一些患者有使用高枕头的习惯,于是他们决定研究这种疾病是否与高枕头的使用有关。

他们以2018年至2023年间在日本一家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53名自发性椎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时期53名罹患其他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调查这些人平时使用的枕头高度。参考相关专家意见后,研究人员将高度超过12厘米的枕头定义为高枕头,将高度超过15厘米的枕头定义为极高的枕头。

调查显示,自发性椎动脉夹层患者组有18人使用高度超过12厘米的枕头,而对照组只有8人。具体到枕头高度超过15厘米的情况,患者组有9人使用极高的枕头,而对照组只有1人。研究人员说,这表明枕头的高度与自发性椎动脉夹层的发病存在关联。

研究人员说,一些自发性椎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可能是使用过高的枕头导致的,使用高枕头时,脖子的弯曲程度较大,尤其在翻身等导致脖子转动的情况下容易损伤血管,因此应避免使用过高的枕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1/c14739-40180498.html

 

 

“冷冻胚胎是人类”,美地方法院裁决引混乱,部分医院紧急叫停试管项目

2024-02-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美国亚拉巴马州最高法院作出惊人裁决,认定试管中的胚胎应被视作“人类儿童”,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大范围的恐慌情绪,生育医疗行业顿时成了高风险产业。

美联社21日报道称,因一起意外事故导致冷冻胚胎被毁,亚拉巴马州三对夫妇将该州一所生育诊所告上法庭,其相关诉求日前得到了法院支持。州最高法院认为,人类的冷冻胚胎同样应受到该州《未成年人过失死亡保护法》提供的相应保障,享受与未成年人同等的权益。

一位反堕胎活动人士称这一判决体现了“清晰的道德观”,表示“孩子们”不能在培育皿中被随意培养,然后被用于实验或销毁,“人类不是商品,不应该被随意销毁”。

而亚拉巴马州相关行业近两日已经乱成一团。《华盛顿邮报》称,医生开始检视试管婴儿的相关流程是否合法,更有大批的患者连夜咨询是否能将冷冻胚胎转移到外州。该州一些医院为了避免连带责任已经紧急叫停了试管项目。

美国俄勒冈州妇产科医生珍妮佛·林肯表示,州最高法院这一裁决堪称“骇人听闻”。她解释称,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并非“百发百中”,通常需要从多个胚胎中选取一个条件最理想的进行培育,而其他“陪跑”的胚胎则面临被冷冻甚至被销毁。如今这些胚胎跻身成了“人类”,医生还有可能摊上“人命官司”。

媒体预计该州开创的这一先例有可能引起别州效仿,最终影响到需要借助试管繁衍后代的美国家庭的权益。截至目前,全美平均6个家庭中就有1个家庭受到生育问题困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eg3dJUX

 

 

马斯克:首位脑机接口患者能通过大脑直接控制电脑鼠标,病人似乎已完全康复

2024-02-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路透社20日报道,美国神经连接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当天晚些时候表示,首位植入该公司脑机接口设备的患者已经能够通过大脑直接控制电脑鼠标。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的一场活动上称:实验的进展很好,病人似乎已经完全康复,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病人可以通过思维在电脑屏幕上移动鼠标。目前神经连接公司正试图从患者那里获得尽可能多的鼠标点击信号。

马斯克上个月表示,“神经连接”公司的首款产品被称为“心灵感应”(Telepathy),并表示该产品最初的用户将是失去四肢的人。想象一下,如果史蒂芬·霍金的沟通速度比打字员或拍卖师更快。这就是我们的目标。马斯克写道。

据报道,“神经连接”公司在20239月获批进行人体实验,而在此之前,该公司已在猪、羊和猴子身上进行了数百次测试。今年1月份,神经连接公司在首位人类患者身上植入了脑机接口设备。该公司当时表示,他们通过机器人实施了手术,将脑机接口设备植入患者控制移动意图的大脑区域,本次研究的最初目标是让患者能够用思维控制电脑鼠标或键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脑机接口设备首次人体实验的早期成功,可能标志着“神经连接”公司将该技术从实验室引入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马斯克本次没有提供任何有关该技术的细节,也没有提供有关植入手术结果的数据。

尽管马斯克对“神经连接”公司寄予厚望,称它将推进脑机接口设备和快速植入手术技术的发展,以治疗肥胖、自闭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而“神经连接”公司在2023年的估值已经高达约50亿美元,但该公司因技术安全性和动物实验伦理争议等问题一再遭到美国政府审查。路透社上月报道称,神经连接公司因违反美国交通部关于运输危险物品的规定而被罚款。

同时,“神经连接”公司还面临其他对手的竞争——例如,脑机接口初创公司Synchron  2021 年以来一直进行脑机接口技术的人体实验。Sychron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参与该公司实验的患者此前都患有严重瘫痪,但他们如今已经能够使用相关装置控制个人电子设备进行日常活动,例如发短信、发送电子邮件和网上购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gjb7TKf80

 

 

2.75亿个人类基因新变异发现

2024-02-2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21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民研究计划我们所有人中近25万名参与者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他们发现了超过2.75亿个以前未报告的基因变异,其中近400万个变异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影响。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论文通讯作者、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医学博士亚历山大·比克指出,这一成果的研究资源从规模到多样性前所未有,其中77%的参与者很少出现在其他生物医学研究论文内;46%的参与者来自代表性不足的民族和少数民族。这项研究将为精准医疗开辟新前景。

“我们所有人”项目旨在收集来自100多万背景广泛多样的人的基因组和健康数据。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了基因对疾病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人们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在最新研究中,他们筛出了2.75亿个此前未报告的遗传变异。

从历史上看,生物医学和基因组研究中的大多数参与者拥有欧洲遗传血统,这使科学家很难全面了解人类健康情况。同时,对多种遗传变异累积效应的估计,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代表性不足群体罹患某些疾病的真实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22/c14739-4018121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