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在我国,由于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登革热具有典型的输入性、突发性,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少数重症病例死亡率高等特点。
二、登革热会有什么表现
如果一个人出现持续2~7天的高烧(有时高达40℃),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中的两种——头痛、眼眶痛、肌肉与关节痛、恶心、呕吐、腺体肿大和皮疹,且近期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工作、生活或旅游,在自己生活与活动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就应考虑自己可能感染了登革热,这时就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提醒大夫可能得了登革热,尽快得到诊治,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三、登革热由什么引起?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该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四、登革热的暴露风险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前往这些国家旅游需要注意防范登革热。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一般6-11月在有伊蚊分布的省份发生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暴发。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持久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五、登革热有哪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据WHO资料统计,近几十年来,登革热的发生特点如下:
1. 在全球呈急剧上升势态,发生人数在增加,全球有近40%人口处于登革热发生的风险区,已是目前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WHO近期估计,全球登革热的病例数逐年增加,近年来每年约有5000万到1亿病例。上世纪70年代,仅有9个登革热流行较重的国家,而目前登革热已经分布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地区、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等区域,流行国家已经超过100个,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区是发生最严重的地区。2008年,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区的登革热病人超过120万例,2010年超过230万例,2013年仅美洲就有235万登革热病例,其中有37687例为重症。
2. 登革热的发生区域在扩大,2010年法国和克罗地亚首次报告有登革热本地病例。2012年在葡萄牙的马德拉岛暴发,有2000病例。2013年我国云南、河南和美国佛罗里达州暴发登革热。2014年,日本静息70年后,东京暴发登革热,导致超过140例病例发生。近年来,我国主要发生在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等。我国登革热的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登革热流行与伊蚊孳生有关,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在广东省、云南省为5~11月,海南省为3~12月。
六、我国登革热疫情发生历史与现状
1917年我国就有登革热发生的记载,1940年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湖北、台湾都有登革热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陆无登革热疫情。直到1978年,广东佛山暴发登革热疫情,随后到1987年,广东省(含海南)出现两次登革热的大流行,仅海南就发生报告病例59.69万例。1995年和2013年出现两次登革热的流行,我国登革热报告病例分别达到了6836例和4664例。2014年,我国广东大规模暴发流行登革热疫情,全年报告病例数为46863例。同年,云南、广西、福建、台湾等省份出现了登革热的本地暴发,这预示着我国登革热的发生范围在扩大,今后的防治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七、登革热如何传播?
登革热是一种经蚊媒传播的传染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叮咬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后,经8~12天的潜伏期(也称为外潜伏期)后,具有传播该病毒的能力。健康人被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就有可能感染登革病毒,3~14天的潜伏期(也称为内潜伏期)后部分敏感人群便会发病,也有部分人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目前,我国人群普遍易感,而在东南亚、拉丁美洲的许多地区,以儿童感染为主,也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我国的登革热主要由什么蚊子传播?这些蚊子分布在哪些地区?
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二者体色都为黑色,被称为“花蚊子”。
埃及伊蚊广布全球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边境区域和台湾南部,尽管其分布局限,但其对登革病毒的传播能力强,需要重点控制。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内,为家栖蚊种。体色黑,背部有镰刀形的银白斑纹左右各一个。幼虫主要孳生在居民区周围或室内的容器积水中,尤其是在室内饮用贮水缸中、水培植物、花盆托、腌菜坛、饮水机等;雌蚊主要吸食人血。埃及伊蚊白天吸血,且通常近黄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
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疫情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中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西至陕西宝鸡都有记载。雌蚊是凶猛的吸血者,它们在大量发生的场所对人们骚扰很大。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外,为半家栖蚊种,背部中间有一白色竖条,属黑色蚊虫。幼虫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树洞、石穴、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也见于菠萝等植物的叶腋。雌蚊主要在白昼和黄昏刺吸人和动物的血液,通常是日出前后和日落前后各有一刺叮高峰。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
九、伊蚊的活动规律是什么?
成蚊的活动性较差,一般活动范围为100米内,最长可达400米,也跟宿主、孳生地、栖息地和风向等有关。产卵后静栖数小时,再飞行寻找宿主吸血、栖息地和产卵场所。黎明和黄昏为活动高峰,黄昏峰又称“婚飞”。白纹伊蚊白天对人的攻击性强,而且多次吸血。人的气味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强烈吸引成蚊,成蚊吸食人血繁殖,同时将病原传给人。雄蚊由于羽化后很快完成交配的使命,1周死亡,而吸血雌蚊则可以经过4个吸血繁殖周期,历时1个月。
十、伊蚊一般出现在哪些场所?
成蚊的栖息: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在室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暗处。室外,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丛、空房内等;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积水和阴暗杂物堆放处;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
十一、个人应如何预防登革热?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2)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爱护环境,不随手扔垃圾。室外的饮料瓶、食品与物品的包装袋(盒、罐等),如果遇到降雨,就可以成为伊蚊的孳生地;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十二、怎么减少蚊子的孳生?
1. 环境改造
(1)封:封盖水缸、水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装防蚊装置、密封有用的器皿
(2)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3)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4)排:排清积水
(5)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2. 环境处理
(1)控制水生和陆生植被
(2)冲刷河道水闸
(3)定期清洗家庭水缸与养花容器
(4)定期清洗家禽和家畜饲养环境
(5)上门收集垃圾并推行垃圾分类管理
十三、登革热有疫苗可以预防吗?
目前登革热尚无经审批注册的疫苗上市,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法通过注射疫苗预防登革热。
十四、各类场所应该如何预防登革热?
1. 社区及各乡镇卫生系统
(1)社区应定期组织对社区医生进行登革热知识和技能培训,发放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宣传单张,落实疾病监测与预防措施。
(2)各级卫生系统应规划并实施乡镇及农村登革热防治的宣传和防治工作。
(3)及时发现与报告病例。
2. 医院
医务人员、门诊医生常常是发现登革热病例的第一关,提高医生对登革热病人的识别能力,能尽早发现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
(1)完善医院登革热的监测、导医指导、诊断及治疗工作制度;
(2)做好防蚊隔离工作,避免院内感染,加强院内蚊虫预防控制;
(3)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防护;
(4)医院周边环境处理。
3. 学校
从小入手,以“小手牵大手”为接入点,对学生进行登革热知识的宣传教育,主要可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1)督促教育部门及学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对学生及老师等做好晨检工作;
(2)利用动画、视频、卡通、动漫等传媒途径对学生进行义务灭蚊健康宣教;
(3)对学生发放背包、T恤衫等附有登革热相关卡通形象的实体物品;
(4)为学生或学校提供相关板报素材及成品等;
(5)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在4月、9月做相应宣传志愿活动。
4.流动人口聚居地
对于大量基层工作人员、农民工等,鉴于不同层次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需要不同的途径做相应宣传教育。
(1)协助易感人群聚居区构建纱门纱窗等;
(2)对于文化层次较高、认知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利用网络、手机等工具进行宣教;
(3)对于文化层次较低、认知能力较差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利用收音机广播、生活用品、工作服等途径进行宣教;
(4)对于企业及公司管理者,应做好登革热的防治工作,对员工、农民工及散工等在工作场所和居住场所开展宣教。
5.旅游场所
对于旅客这一大范围流动人群,根据其所接触到的场所,进行疾病的宣教工作;
(1)宾馆及旅店;
(2)交通工具及交通站点;
(3)景点及旅游场所。
对以上场所,有效的控制伊蚊的发生与繁殖,合理使用杀虫剂、喷雾剂等,对场所管理者进行防治培训,并做好监测工作。
6. 对外贸易交流中心
对于边境、港口等重要贸易交流中心,应做好相应的防治、监测工作,防止输入型病例发生。
十五、登革热实验室检测
确诊登革热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分离登革病毒、检测病毒的核酸、抗原或抗体或几种检测方法的联合使用。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到登革病毒,检测到病毒核酸、抗原,血液中IgM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血标本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可以确诊登革病毒感染。单份血标本IgM或IgG抗体阳性不能确诊登革病毒感染,单份标本抗体检测阳性时,仅可临床诊断为疑似或可能病例,确诊需要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
(一)登革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3~14天,通常4~7天,潜伏期内采集的患者标本尚不能检出登革病毒或相应的机体免疫反应。发病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病毒血症期)约为7天,病毒NS1抗原在血液存在的时间略长。发病后4~5天内,可在病人的血清、血浆、白细胞、脑脊液和尸检组织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病毒核酸及NS1抗原在这个时期的检出率高。病人血液中抗体水平,因个体免疫状态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若以前没有感染过登革病毒或其他黄病毒,或接种过黄病毒疫苗(如:乙脑、黄热等),病人首次感染抗体免疫反应呈现为特异性抗体水平缓慢升高,IgM抗体出现最早,随后出现的是IgA和IgG抗体。在发病后3~5天的患者中IgM抗体检出率约为50%,发病后第5天的患者中检出率约为80%,而在发病后第10天患者中,约99%的患者可检出。IgM抗体水平在发病后2周达高峰,然后逐步下降,可保持2~3个月。IgA抗体出现略晚于IgM抗体,可保持约45天。在发病一周后,可在血液标本中检出较低滴度的IgG抗体,之后抗体滴度缓慢升高,可持续存在多月甚至终生。如果病人属于再次感染登革病毒(登革病毒感染者以前曾感染过登革病毒,有时可能是曾接种其他黄病毒疫苗或感染过其他黄病毒),抗体滴度可快速升高并可和多种黄病毒产生反应。主要为高水平的IgG抗体,在急性期即可检出,可持续存在10个月以上,甚至终生。IgA抗体也可在急性期标本中检出。再次感染登革病毒的病人恢复期早期的IgM抗体滴度明显低于首次感染,甚至无法检出,通过计算IgM/IgG抗体比例,可以区分首次或再次登革病毒感染。IgA抗体检测试剂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尚处于评价阶段。
(二)检测方法选择
在发病的早期(发病5天内)一般采用病毒分离、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当病程进入恢复期后(发病5天以后),一般采用血清学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方法进行诊断。
1. 病毒分离。经细胞培养分离病毒,需要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在标本运输过程中保持低温(冷冻或冷藏)对于病毒分离非常重要。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抗原或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分离到登革病毒可以确诊,但其耗时长,需要数天,不适于快速诊断。
2. 核酸检测。多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可用于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包括一步法RT-PCR、实时荧光RT-PCR或套式RT-PCR等方法等。核酸检测可在1~2天内鉴别病毒RNA。在病人标本中检出病毒核酸,可确诊且能分型,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核酸检测容易因污染而产生假阳性,因此要求严格分区操作。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登革热诊断,需采集第二份标本(发病5天后)开展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
3. 抗原检测。NS1抗原检测可采用ELISA方法或快速检测试剂,可在几十分钟到数小时完成检测,适于现场使用,是登革热急性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在发病后1天即可检出,也有报道在发病后18天仍可在血标本中检出。目前该方法尚不能分型。由于NS1抗原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也可用于黄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基于我国登革热流行的特点,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将标本中检出NS1抗原作为确诊病毒感染依据,可用于早期诊断。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登革热诊断,需采集第二份标本(发病5天后)开展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
4. IgM抗体检测。用于IgM抗体检测的捕获法ELISA(MAC-ELISA)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也有多种商业化快检试剂可用于IgM抗体检测,均不能用于血清分型检测。目前检测试剂主要是检测病毒包膜蛋白特异性抗体,主要缺陷为与其他黄病毒存在交叉反应。标本中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登革病毒,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但单份标本不能确诊。一些登革病毒再次感染者,血标本中IgM抗体滴度底,甚至不能检出,影响IgM抗体诊断精确性。
5. IgG抗体检测。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IgG抗体与其他黄病毒有交叉反应。IgG抗体检测可以用来鉴定首次感染和再次感染,如果急性期标本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转,则可确定为首次感染;如果患者恢复期血标本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两份标本间隔应不少于7天)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认为是再次感染。采集第二份标本进行确诊对于登革热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非流行区。
6. 中和抗体检测。空斑减少中和实验(Plaque Reduction and Neutralization Test,PRNT)和微量中和实验可用来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是最特异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可以分型。需要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及必要的仪器设备,耗时长,需要数天,不适于快速诊断。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
十六、登革热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